【#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贴近学生真实需要,让习作教学“走心”》,欢迎阅读!
贴近学生真实需要,让习作教学“走心”
作者: 谢源 江和平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7期
习作指导,缺少的不仅是“文理”的给予,更是“文脉”的疏通,脱离学生实际的纸上谈兵会令学生无所适从。贴近学生的真实需要,让习作教学“走心”,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唤醒记忆,关注内心世界生活即素材,然而许多生活的印迹留存在人的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隐退。如果在隐退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相似情景模块的碰撞,它就很难被再一次激活起来。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那些既有的生活存储,让这些褪色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鲜亮起来。
“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起它,我们会觉得温馨而美好。笔者执教《我爱我家》习作指导课时,家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一一说出。对小学生而言,“家”是那样的具体而生动———一张温馨的全家福照片、一次愉快的海滨之旅、一件妈妈亲手织的毛衣……一说起“家”,学生有说不完的话,因为他们的心中都烙上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永不磨灭的家的印迹。与其说“家”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概念,不如说它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依存。“我爱我家”这个话题,恰好切中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这两条线索,激活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于是,习作内容之泉便汩汩而来。
笔者在引导学生取材时细心倾听、用心交流:“你爸爸一下飞机就给你妈妈打电话,足以表达他对家人的牵挂。”“在你心中,家就是街角那个老房子,是和爸爸妈妈蜗居在一起的温暖与快乐。”“这个小书包,承载着父母多少爱和希望啊。”……诸如此类的点拨,是一种
“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那些小感动、小欢喜、小思念,甚至小遗憾、小生气、小伤心,都不要熟视无睹。我们鼓励学生观察身边世界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习作才会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聚焦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管是写人,还是叙事、写景、状物,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在习作《舍不得》中,笔者请即将离开母校的毕业班学生以“舍不得”为主题,写一写自己对母校的留恋。
师: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茂盛的爬山虎、幽静的兰亭……都令同学们难舍。其中,校园里的天鹅池,好多同学都写到了。读一读,他们各自是如何写出舍不得的。
生:一个写天鹅池水的清澈之美,一个写天鹅池的形状之美,另一个写自己在天鹅池边晨读的情景。师:同样都是写天鹅池,不同的是角度,相同的是难舍之情。生:在天鹅池边静静阅读是一种享受。想到毕业以后就不能在天鹅池边晨读了,心中真的不舍。
师:感动自己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每一个字才会叩响我们的心灵。
生:文章把天鹅池写得都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天鹅池的真心喜爱,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小学时光。
师:只有付出真情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天鹅池啊,我们的同学都懂你!
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往往就在身边。学生所写的,正是自己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写出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教师从学生最真实的情感出发,使学生明
白“你的笔,要跟着你的心走”,从身边的事物着眼,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才能打动自己,感动别人。
三、开辟课堂,体验丰富情趣“吃野菜”是南京习俗的一大怪,文献中记载了南京地区能吃的野菜共有20 多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七头一脑”:枸杞头、马兰头、小蒜头、苜蓿头、荠菜头、豌豆头、香椿头和菊花脑。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就有“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的记载。民国时期,南京的文人们会在春天组织“挑菜节”活动,大家聚在一起,饮酒赋诗,所作的诗都与野菜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把习作课堂搬到了山脚下、田野里、小河边……把习作教学与寻访南京特有的野菜“七头一脑”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们看野菜的样子、闻野菜的味道、摸野菜的质感,然后把它们采摘回家烹饪,尝尝野菜的味道,最后再写一写。这样的全方位体验,必然带来了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
春天,是疯吃野菜的季节,经过细雨绵绵,南京的野菜们可是又要“嗖嗖”地往上长啦。这不,我们全家总动员去寻找春天的味道。
春日里的南京,怎能少了绿意盎然的“七头一脑”呢?那一盘盘飘散着淡淡清香的野菜,分明是春天的一张名片呀!
看,香椿头在霏霏春雨中钻出来了,红红的、嫩嫩的,那么鲜亮可爱,香椿树上好像挂满了迷人的红玛瑙。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把枸杞头洗干净,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用“极清香”来形容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
……
学生走进大自然,小手挖野菜,寻找老味道,这一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学生以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去感触,置身其中,融入其中,文字也会有血有肉。开辟习作教学的生活课堂,学生观察、体验、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健康发展。
四、消除障碍,满足学生需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变“作前指导、学生作文、作后评改”为“作前指导、学生作文、作中指导、学生修改、作后评改”。所谓“作中指导”,就是教师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是以评议、修改学生习作初稿为教学内容的现场指导,更具针对性。
如教学观察作文“秋天的树叶”,阅读学生的习作时,发现他们千人一面,缺乏自己独特的感受,便及时予以引导,启发学生做有心人,要写出自己的发现,自己心目中“秋天的树叶”,那些专“我”独有的东西。当学生描写树叶的颜色都是单一的“枯黄”时,引导他们再观察:“即使是同一片树叶,它的颜色也并不是单一的,叶片正中与边缘、叶面与叶背的颜色一样吗?即便松柏等四季常青的树的树叶,只要细心观察,也会发现它们有细微的变化。”当学生雷同地描述叶片的样子像“手掌”“蚕卵”时,启发他们再体验:“树叶的边缘是平整的吗?摸一摸,像不像被锯子轻轻锯了一下?”写秋天的树叶,只写眼前一片静止在手的当然不够,教师的启发适时送到:“秋天的美,不是一片叶子就能完全体现出来的。写秋天的树叶,既要写一片树叶,也要写那一树的秋叶,描绘那漫山遍野的层林尽染,做到点面结合。”“风儿吹过树梢,阳光在叶片上闪烁,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有静,有动。”
作中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从而利于教师全面有效的指导,消除学生习作障碍,帮助学生想清楚,写明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f362bd2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