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景与情的关系》,欢迎阅读!
景与情的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要表达他的思想情感。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最主要、最常见的方法是借景(物)抒情,因此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情与景的关系是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设题热点,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 199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2005全1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则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学生比较容易分辨掌握。但间接抒情的借景(物)抒情法,在鉴赏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他们却总是被一批“□景□情”的“专业术语”蒙住了,甚至有时连我们教师也说不清楚。我收集了一下,大约出现频率最高的有这样一些:借景(物)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化情入景、触景生情、以景显情、以景衬情、缘情设景、因情设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等,而且都是以与“借景(物)抒情”并列的抒情方法在出现。那么,这批“专业术语”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学生在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如何才能不被它们迷惑,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简单看法。
借景(物)抒情是最重要、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著名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乎全部借白描之景来抒发“断肠人在天涯”落魄、穷愁和乡思。
我认为借景(物)抒情通常又有以下一些方法: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化情入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缘(因)情设景。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化情入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再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对鸣声诱人的黄鹂偏偏没有感觉,只爱涧边幽草,加上水急舟横,无人问津的郊外渡口景物描写,凸显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这种情景关系中,透露了诗人想有所作为而不得,思欲归隐而不能的矛盾痛苦,表达了诗人只好不进比退,无所作为的无奈。再如杜甫的《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是说花上溅滴愁人的泪;“鸟惊心”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春天花开鸟鸣,本该使人欣喜愉快,但由于身处战乱,家离人散,花容并不能抑人愁容,鸟鸣更增加人的愁思。作者把人的愁容愁思赋予自然之花鸟,这就是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化情入景),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人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
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遭遇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起开放。触的景是前两句,生的情是后两句。实际上诗人咏菊喻志:表达了自己如果取得政权,就会给劳苦大众带来温暖的春天这一主旨。再如《牡丹亭》中,〔皂罗袍〕、〔好姐姐〕、〔隔尾〕三曲是杜丽娘游园时所唱,既描写了明媚烂漫的春色,也表现了杜丽娘内心的感伤之情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不满。满园都是“姹紫嫣红”,然而这么美好的春光,却“都付与断井颓垣”。触情生情,杜丽娘由此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虽年已及笄,但由于父母的严厉管教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能“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因此,在她看来,良辰美景虚设,“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即使是赏遍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也终是枉然,只能给自己带来无穷的愁闷与感伤。游园本是为了消愁解闷,不料这春光引发了她内心的春情,激化了与封建礼教的矛盾。
以景衬情,是指诗人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或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暗示感情,或化景物为情思。如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交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都以凄凉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了作者心中强烈、深挚的故国之悲。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听觉、视觉所接触的景象描写琵琶曲终后的寂静氛围。秋水冷月的景物,烘托了琵琶女绝妙入神的技艺和听者沉浸入迷、如梦初醒的意态。
缘(因)情设景,是指因为抒情主人公沉浸于某种情感之中,作者为其造设了与他的感情相吻合的眼前之景,这种景物并不一定就真实地存在于眼前。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此时还未“到晚来”,崔莺莺也还没有“闷把西楼倚”,当然也就还没有“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只是作者因情而为崔莺莺设的景。“夕阳古道,衰柳长堤”正好能表达、衬托崔莺莺此时心中的忧愁、相思和寂寞不舍之情。再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因为诗人的离愁别恨、别后孤单凄凉,因而通过想象设置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场景。
大家会发现我对前面罗列的术语进行了归并,理由不再追于述,我重点要谈谈“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景中含情”三个术语。“以景显情”从字面讲就是用景物描写来显示感情的意思,这不就是“借景抒情”的意思吗?“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大多数人都不赞同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方法,我们认为应该是评价借景抒情的效果的用语,因为只要是借景抒情,我们所追求的效果必然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如果借景抒情而情与景是割裂的显然是不好的。或者说如果不情景交融、景中含情,那么写景就与风景摄影或录相无异了。
如何准确描述或者说定义这几种借景抒情的方法是很困难的,几乎没有理论研究者进行过定义,只见它们在文学鉴赏中广泛运用和出现,弄得广大师生头晕脑胀。我们希望考试时不要要求我们的学生去辨别是哪种借景抒情,要允许他们统言之“借景抒情”,不要去细分细说,免得弄巧成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eeb54f2f90f76c661371a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