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笛声意象

2022-07-25 20:11: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笛声意象》,欢迎阅读!
古诗词,笛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笛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其中,我们读尽夕阳黄昏,惯看春花秋月,聆听雨声穿林。凭栏远望,山高水长,片泛舟影逝于碧空;闭门独思,夜静风轻,烛影摇红,香萦眼前……一个个经典的意象组合构筑起中国古典诗词天空,传递了一代代诗人此人的情感心声。作为一种音乐意象,笛声飘荡在月朗风清的夜晚,飘荡在古典诗词中的山山水水,它触发着诗人的缕缕幽思,融汇了古人们的种种情怀意绪。

台湾现代诗人席慕容在她的一首名为《乡愁》的散文诗中这样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以月下笛声象征和寄托一种乡愁,其实,她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笛声常常是与离人思乡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联系最早出现于乐府诗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笛声引起了行客离开故乡的愁思之情。继而,北朝诗人庾信的诗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诗句:“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如泣如诉的忽地音乐触发了诗人久滞他乡、渴望南归的乡思乡情。唐时期,随着音乐的盛行,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诗篇中,王维《陇头吟》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沈彬《塞下曲三首》中有“月冷榆关过燕行,将军寒笛老思乡”,岑参笔下写着“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从早发奄奢怀终南别业》王昌龄诗中也咏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笛声作为音乐直接诉诸感情,最能迅速打动人心,闻笛思乡成为征人戍卒一种普遍的情感反应。

游子离人思乡思归的情愫夜常常在笛声中得到抒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笛声是那样的凄清、幽婉、缠绵,它启开了人的心扉,撩起了诗人故园昔日的眷眷情怀,拨动了多少游子羁思的眷眷心弦。“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梅》)国破家亡的李煜被掳到北方后,在身陷囹圄之际怀想家园,自然也想起了月下的笛声,这月下的笛声即寄托和象征了乡愁。

“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刘孝标《咏笛》,思友悼故是笛声意象所包含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意蕴多与相关典故有关。

南北朝时期,“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其《思旧赋》曰:“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远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听骂言其将近兮,遂援翰写心”。闻笛感音,追思旧友,这一表情模式为后人提供了悼友时每多提起的一个惯常话题。诗人们表达思友悼故之情时,常化用此典故。何逊《伤徐主簿》“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卢尚书《哭李远》“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刘禹锡《伤愚溪》“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凄凉的笛音,仿佛在诉说着不尽的怀悼哀怨,成为伤悼主体此时此刻回荡在胸中的心声心曲。

触目伤情,感时伤怀,也是笛声倾诉不尽的情思。“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笛》


张关的笔下,笛曲折杨柳抒发着作者的伤春情怀;“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秋望》赵暇的诗中,笛声浸润着作者的悲秋之思;“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沾衣”(李益《春夜闻笛》,诗人感笛唤春归,诉迁客谪迁失意之悲怨。在那些感今昔巨变、发怀古幽思的诗作中,笛声意象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怨笛谁家,后庭歌罢更憔悴。(杜文澜《台城路·秦淮秋柳》)哀怨的笛声,凄凉的《玉树后庭花》曲调令词人感秦淮今昔沧桑巨变,思自身之落魄飘零。“流水空祠牛弄笛,斜阳废馆风吹瓦”(陈维崧《汴京怀古十首·夷门》哀哀流水、淡淡斜阳与凄凄笛声共同渲染出空祠的荒凉、凄寂,抒发了诗人缅怀故迹的悲怅之情。

尽管笛曲之音可以唤起人们凄清的听觉感受,但它在胸怀英雄壮气的诗人耳中却越发产生了亢爽雄浑的精神力度。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新旧党争的政治风云中屡遭打击,但是他始终豪放豁达,不为所惧,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依然谈笑风生,不改其乐。“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鹧鸪天》显示出傲然于世的放达自适。《南乡子》词开头咏道:“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当诸将纷纷为尘俗名利所萦绕之际,惟词人悄然独立,倚曲高歌,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字里行间充斥着作者超然尘嚣、耿介孤高的气质。

笛因其制作简单,易学易会,故而还常出现在乡间村野,具有浓郁的田园乐趣。古代诗人们吟咏田园风光的美丽,歌唱乡村生活的自由、舒适,常常会写到牧童的短笛:“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街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笛,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诗人以波光荡漾、牛行慢步、牧童吹笛的动态描绘出一幅夏日黄昏安闲寂静的山村图画,谱就了一曲美不胜收的田园牧歌。“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杨基《春草》,牧童一声短笛,尽情吹奏,悠扬的笛声传遍四面八方,歌颂着乡村生活的安然美好。“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陆游《杂感》“闻笛翁出迎,儿归牛入圈”(陆游《牧牛儿》,诗人以笛声营造出闲适秀丽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借此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故人以音乐作为沟通的途径之一。笛之音色清丽优雅,深得文人喜爱。宋代渔钓词中常出现渔父吹笛的画面,如邓肃《一剪梅·题泛碧斋》“雨过青山翠欲浮,影落寒溪碧玉流。片帆乘兴挂东风,夹岸花香拥去舟。尊酒时追例郭游。醉卧烟波万事休。梦回风定斗寒,渔笛一声天地秋。”借由那一声渔笛,词人将读者引通乎杳渺,出入有无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寂静的夜晚,清冷的月光之下,渔父的笛声更是使人不由得躁气尽雪,竞心全消,如李石的《西江月·渔父》“一脉分溪浅绿,数枝约岸猗红。小船横系碧芦丛,似我江湖春梦。晒网渔归别浦,举头雁度晴空。短蓑独宿月明中,醉笛一声风弄。”明月与笛声共同营造出一种雅逸的氛围,使人飘飘有尘外之想。词人们借助笛声不仅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景象,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解境界。渔钓词中的笛声意象,凝结了宋代文人单薄宁静,与天地造化合二为一的向往。

“曲终时引肠断声,中有千秋万古情”,笛声意象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汇聚着无边的情感意味,聚集着多种多样的审美形式。作为经典的意象,它聚集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命运的因素,见证了他们的欢乐和悲伤。当我们聆听笛声时,就仿佛短暂间了解重温了历史,刹那间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丰富细腻的情思,体味到古典诗词的永恒和无限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e563da9dd88d0d233d46af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