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案例(一个电阻变化对电路的影响)》,欢迎阅读!
校干市掉吃阳光实验学校赵老师今天上的是复习课,讲的是“一个电阻的变化对整个电路的影响〞,赵老师进一步概括了分析这一类型问题的根本方法,用这个方法,能简便、有效地解答此类问题。
这是一节电学复习专题的习题课。
赵老师首先从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入这个专题。举了很多现的例子,说明电路中如果有一个电阻发生了变化,整个电路各的电流、电压分配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类型的题目很多,这节课就是专门为解决这一类问题而设计的。
赵老师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变化电路,如图8-1。图中的 R是变量,常量
R2是跟R并联的,常量R1是跟R和R2构成的变量串联的,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电
路,都可以效为该根本电路。也就是说,题目所需要讨论的电阻,只有三种情况:跟变化的电阻并联、或者是串联,要不就是变
化电阻自己。
R
R1
接着,赵老师逐步推导出当R减小R2
时以下物理量的变化为:
R和R2的并联电阻减小 → 外电路
的总电阻减图
小 → 总电流I1增大 → R1两端的电压
增大 → R2
两端的电压减小 → 通过R2的电流I2减小 → 通过R的电流I增大。
于是,得出三条重要的结论,列在下表中。
当电路中某一个电阻R减小时:
电流 电压 功率 1.跟它并联的电阻 减小 减小 减小 2.跟它串联的电阻 增大 增大 增大 3.变化的电阻本身
增大
减小
不确
第一,记住表的三条结论,即:“减小、减小、减小〞,“增大、增大、增大〞,“增大、减小、不〞。但千万不要死记,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来记忆,例如,冰箱起动时,跟它并联的灯泡会变暗,由此可想到第一条“减小〞。
第二,题目要讨论的电阻,是相当于图8-1中
的R1 还是R2,可以通过效替换的方法A 来分析。例如图8-2电路,把A和B合起来看成是BC
一个变量,C是和这个变量串联的,因此C相当于图E
D7-1中的R1;把A、B、C三个电阻合起来看成是一个
图
变量,D、E
是和这个变量并联的,就相当于图8-1中的R2。
第三,以上表是R减小时的三条结论,如果R的阻值增大,那么结论中的“减小〞改为“增大〞,结论中的“增大〞改为“减小〞。
赵老师最后布置了三个课后作业题。
第一个作业题是密切联系生活的题,讨论一个正在工作的电炉,当电炉丝发生局部短路时,将会对其它用电器、导线、保险丝以及电炉本身的会造成什么影响。
第二个作业题是讨论电路中某一个开关由闭合改为断开时对电路各造成
的影响,以灵活运用结论中“电阻变化〞的概念。
第三个作业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电路,稳固学生运用效变换的方法来分析 <案例>是否表达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围绕着以上问题,有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正方观点:
1.<案例>正确表达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存在着一条明确的线索:从例题的构思、教师的方法小结、直至最后布置作业题一环节,都围绕着“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这一教学线索的实施,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是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表达。
2. “效代替〞是物理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案例>具体、有效地用该方法来分析电路问题,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该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3.<案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并把该结论用来分析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非常有益。
4.<案例>很好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是多维课程目标在课堂教的综合表达。
5.事实将会说明,学生遇到相类似的题目能够迎刃而解,这是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雄辩证明。
反方观点:
1.<案例>没有表达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案例>所呈现的仍然是以教师陈述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和的课程理念不符。
2.<案例>把物理问题分成许多类型,让学生记住解答某一类型题目的套路,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用呆板的套路去套出题目的答案,这和死套公式没有什么两样。
3.<案例>中,学生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条结论〞不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而是只适用于“一个电阻变化对电路各影响〞这一内容狭窄的具体问题。学生根据“三条结论〞解答这一类问题,实际上是在进行简单的模仿,并不能证明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对高中生来说,把主要精力集中用于培养模仿能力,这是和他们的智力开展要求不适的,也是和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不相吻合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e04150166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