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专项资金管理研究》,欢迎阅读!
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专项资金是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但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普遍存在着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专款支出的开支范围不够明确,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等问题。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十分必要,提出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细化预算编制等几点建议。
标签:专项资金;管理
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和专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项目的专项报账结算,即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否则就上交财政。
专项资金分为发展性专项和事业性专项,具体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资金规模大,资金使用效果影响范围广。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以来,对资金使用单位来说,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环节应包括:(1)专项资金的预算环节。包括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年度预算,获得财政拨款;对未纳入预算的突发项目通过追加申请的方式争取财政专项。(2)专项资金的使用环节。包括资金授权审批、支付方式、支付金额等。(3)专项结束后的项目决算。包括结余资金的管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等。(4)资金使用效果的绩效评价。然而,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管理专项资金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不清楚资金使用中的用途、标准及结余。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只有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 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
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由于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3 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
(1)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问的不一致性。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这一方面可能是财政有意滞留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两者的进度一致。(2)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3)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正式详细的费用预算以及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4 专款支出的开支范围不够明确
具体哪些开支能在专款中列支,哪些不能在专款中列支,文件规定只是一些大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没有明确规定。而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凭财会人员的理解去审核监督。一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招待费,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
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5 对策
(1)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预算法》,充分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确保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跟踪反馈制度,项目安排在一定期限内未启动实施的,专项资金必须上交。已完工项目结余资金也应及时上交,以利统筹安排资金;属于维修、改造等工程项目,应按基本建設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完工项目经工程决算审价后方予以核销。用专
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纳入资产统一管理,涉及政府采购、大宗材料采购的,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2)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
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要对财务室内部进行合理规范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界定以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如让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进度,据此有效的进行付款安排,当然这需要整个单位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配合。
(3)细化预算编制,拓宽专项资金管理方法。
增强预算本身的透明度,就是要细化预算,使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资金使用单位在专项开展之前应制定尽量详尽的费用预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尽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加强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度,及时安排项目资金,财政部门也应奉公执法,不能无故滞留专项资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项目完成后业务经办人员及时进行项目报销工作,并进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形成专门项目决算,阐明形成预算和决算差异的原因,便于准确向财政部门汇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最后将专项资金项目结余资金返还财政。不能私自挪作他用。
(4)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促进专项资金规范核算。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考核部门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和效率水平,根据不同项目支出结果,比较项目之间的社会成本效益,在可能的情况下比较不同支出组合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以及单一项目实现效益情况。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有赖于专项资金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而实施绩效评价又能促进专项资金进行规范核算。进行综合评价,可以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和标准,判断资金使用效率。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对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绩评价分析制度,对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规范会计核算,强化监督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df9232660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