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三贤的爱国故事集

2022-04-25 19:31: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昆山三贤的爱国故事集》,欢迎阅读!
三贤,昆山,故事集,爱国
昆山三贤的爱国故事集





归有光

昆山三贤中最早一位是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玉山镇人。他师从理学家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考中举人,后来到安亭江上读书授徒,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六十岁考中进士,授长兴(今属浙江)知县,以古教化为治,能听百姓申诉,平反冤狱,引起某些官吏不满,将他调到河北顺德任通判。隆庆四年(1570)升任南京太仆寺丞,掌管内阁制敕,编纂《世宗实录》。他的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生活的时代,发生一件大事,就是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1554年,倭寇进犯昆山,他勇敢地投入了抗倭战斗。不过得讯倭寇要进攻昆山,官兵早就闻风逃跑了。昆山知县祝乾寿拍案而起,率领全城士民奋起抵御,坚守孤城。关于昆山抗倭,归有光指出:“全浙之寇,苏松为剧;苏州之寇,昆山最深。”面对凶恶的敌人,他奋不顾身,投入了家乡保卫战,并且写下了一系列御倭的重要著作。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炽烈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昆山千灯镇人,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顾炎武十四岁补诸生,十七岁与同学归庄一起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二十七岁起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专心著作。清顺治二年(1645),投入苏州、昆山抗清起义。明亡后,*弃家北游。他联络同道,不忘复兴,拒绝征召,以遗民终老。其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1645年六月中旬,清军调集重兵围攻昆山,七月初城破,清兵屠城。顾炎武亲生母亲被清兵游骑砍断右臂,两个弟*叟、子武被杀。当时昆山全城五万居民,近四万忠良遭*。老将王佐才以身殉职,好友吴


其沆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知县杨永言削发为僧,顾炎武和归庄二人则逃出了昆山城。顾炎武赶往昆北语濂泾。数天后常熟县城也失陷,听到这个消息,嗣母王贞孝绝食七天而亡,临终遗言“无仕二姓”。后来,顾炎武不受利诱,终身不仕,客死他乡,实践了母亲的遗言,成为的爱国者。 朱柏庐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玉山镇人。十七岁中秀才,两年后就遭遇明清易代的变故。父辈在昆山抗清战斗中牺牲,他隐居教书,赡养老母。他深入钻研儒家学说,成为一名理学家。创办玉山书院(今培本小学原址),当局推荐他为“博学鸿词”“乡饮宾”,都被他拒绝。其著作很多,其中《治家格言》流传最广。

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江南掀起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其父朱集璜和丈人陶琰都率民众投入昆山保卫战。城陷,朱集璜投东禅寺后河死,衣带上写:“可质祖宗,可对天地,生无自欺,死复何愧!”陶琰也于当晚上吊自尽,裾间书:“生为明人,死为明鬼。”两人的棺木放在一起蒿葬。当时人说:“朱断断,陶植植;生同年,死同日;生同学,死同域。”父亲殉国,对青年朱柏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取晋人王裒“庐墓攀柏”之义,为自己起了个号叫“柏庐”。他的著作《无欺录》《愧讷集》,都以父亲的遗言命名。 三贤精神激励抗日救亡

归有光、顾炎武和朱柏庐三位昆山历史名贤,既是道德楷模又才干出众,历来是昆山人的骄傲,前人评论说:“震川文章,亭林经济”,再加上“柏庐家训”,我以为,在他们身上所拥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最突出表现在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东三省沦陷,民族存亡悬于一线,迫使广大民众奋起抗战,抗日救亡的声浪高涨。1932年,昆山将归有光墓重加整修,墓侧建了一座“御倭亭”,纪念他在嘉靖年间入城抗倭的功绩。各界又发起集资,将原来


在培本小学的顾亭林祠堂搬迁到马鞍山东斋,并整修园林,将马鞍山公园改名为“亭林园”。还以三贤命名三条马路,称为震川路、亭林路、柏庐路,一直沿用到今天。

“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在昆山火车站立了两块大幅标语,上面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个大字。与此同时,巴城镇大桥上也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巨幅标语,《义勇军实行曲》响彻街头,群情激昂。沦陷时期,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免受日寇奴化教育,花桥镇有识之士,在徐公桥创办“震川初级中学”。千灯镇也为了抵制上日语课,由顾氏发起办“私立亭林小学”,校长、教师都是顾家后裔,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校训,坚持了两年半,直到迎来抗战胜利。

事实证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昆山三贤的爱国精神曾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df0087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d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