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内部交易成本》,欢迎阅读!
内部交易成本
内部交易成本的概念和构成
交易成本是价格机制运行所必然产生的成本,它“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具体而言,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谈判成本、风险成本和信息成本五个部分。 1.运输成本
许多经济学家反对将运输成本看作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将运输成本看作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起码有两个理由:第一,只要存在供需分离,运输就是解决供需空间矛盾的必须功能,运输成本是协调供需矛盾的成本支出,也就是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第二,不同的供需协调模式下,运输成本的支出是不同的,必然会对供需协调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应该将其看作是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 2.库存成本
库存成本也是被历来的交易成本研究所忽视的一个项目。库存是有效协调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库存可以协调供需的时间差异。供需双方在供给和需求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库存来均衡销售和生产的需要。其次,库存可以协调供需的数量差异。供需双方在供需数量上的差异,同样需要通过库存进行协调,以确保销售和生产的呼利进行。再次,库存对于供需双方在空间上的矛盾也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3.谈判成本/计划调度成本
如果供需双方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由于双方存在着对产品估价和产品品质方面的矛盾,需要双方通过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产品的品质达成共识,否则交易无法完成。另外,还需要通过谈判就交易的时间、数量、货款支付等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因此需要支付谈判成本。在企业内部交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费用支出。在企业内部管理协调中,不存在一般人们所理解的谈判,因为上述供需差异的协调,不是以供需单位之间谈判的方式进行的,而是由供需单位之外的第三方——上层管理人员——完成。这种企业内协调,是一种计划性很强的调度工作,将相关的费用叫做计划调度成本为佳。 4.风险成本
供需协调中的风险,源于供需条件的不确定性。供需条件变化之后,供需双方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一些调整,而这种调整是需要支付代价的,这种代价我们就可称之为供需协调的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根据其发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机会主义风险成本和非机会主义风险成本两种。交易成本的机会主义风险成本,是指供需双方中的某一方利用供需条件的变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给另外一方造成的成本增加。非机会主义风险成本,则是指在供需双方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情况下产生的风险成本。当然,这种区分只有在理论上是比较清楚的,在实际经
济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判断一方的行为是不是出于机会主义目的。但这种理论上的区分,在企业选择是采用市场协调还是企业内部协调时是很有意义的。 5.信息成本
无论是何种供需协调方式,在供需协调过程中都要支付相当数量的信息成本。信息成本在交易成本中起着一种特殊作用。无论是供需双方空间位置、生产数量、供需时间差异的协调,还是对商品估价和商品品质要求方面的差异的协调,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如果我们将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统称为基本的协调成本,那么信息成本与基本的协调成本之间就是一个此消彼涨的关系。
如果我们将基本的协调成本记做CB,信息成本记做C1,总交易成本记做CT,那么,三者的关系是:CT=CB+CI,而CB和CI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就是说,信息技术一定的情况下,CB随着CI的增加而降低。这种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企业信息成本支出的增加,供需双方之间可以获取更多的供需信息,供需信息越多企业会选择更佳运输方式和最短的运输线路,运输成本因而趋于降低;供需信息越完善,企业也就只需要保留越少的库存量;供需信息越丰富,双方在谈判或者计划调度中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少;同样,供需信息越完善,因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成本也会降低。企业在交易成本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就是在信息技术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使总交易成本最低的基本协调成本和信息成本的组合。 当通过一个组织,让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生产要素,并能够以比市场外购更低的成本来实现同样的交易时,企业就产生了。即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节省部分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是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以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了部分的市场交易成本。简言之,企业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可能只为了减少交易数量,而把规模无限地扩大。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存在着技术上以及内部协调管理的成本,也就是内部交易成本。
内部交易成本,就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的方式协调供需双方的矛盾而发生的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就是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协调供需双方的矛盾而发生的成本。企业内部协调具有与市场协调恰好相反的三个特征。首先,在企业内部协调中的供需双方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隶属于同一个组织,要接受作为第三方的上层主管人员的统一管理与协调,而作为协调者的高层主管人员,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单纯考虑供给单位或者需求单位的利益。企业内部供给单位和需求单位也存在着本位主义,但这种本位主义与市场协调中供需双方的本位主义相比,程度要弱得多。其次,企业内部协调是一种有计划的直接协调。这是企业内部协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需求方的生产单位,其生产是按计划进行的,而作为供给方的生产单位则是根据需求方的计划安排来安排自己的生产计划。尽管这种协调要通过更高一层的主管人员来完成,但协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一种直接协调。再次,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不确定性较少。尽管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也是不断变化的,但由于协调的直接性和供需双方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企业内部协调中供需双方所面对的不确定性要小于市场协调中的不确定性 内部交易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我们发现,内部交易成本不仅与所要进行的供需协调有关,还与企业的计划协调能力有关。因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协调是通过管理人员进行计划调度的方式进行的,而人的计划调度能力
是有限的,只有在计划调度能力有效的范围内,企业内部的供需协调才能是低成本的,超过了计划调度能力的有效范围,必然出现各种协调错误,内部交易成本会转而上升。在企业的计划协调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计划协调是否有效主要与需要进行内部协调的“交易”数量有关,在一定的“交易”数量范围内,企业计划协调是有效的,超过了这个数量范围,企业的内部计划协调效果就趋于恶化,需要进行内部协调的“交易”数量越多,单体的内部交易成本就会越高。过去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全国统一进行供应和生产的计划调度,效益之所以很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进行协调的交易数量太多,超出了人们的计划协调能力,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1、职能部门繁多,各自为政,问题处理效率低下。
在职能部门制的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都以自己的职权范围为界划分势力范围。职能部门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分割的七零八散。并且职能部门之间常因为一点利益之争而老死不相往来,不能形成有效的协作系统。在职能部门相互交接的的工作面上,推诿、扯皮的现象非常常见。这使得一件要经过数个部门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要经过很大的协调努力才能解决,无形中增加了内部的交易成本。 2.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并存在沟通障碍。
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并存在沟通障碍,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创业时期,老板身先士卒并与下属打成一片,下属能充分领悟到老板的意图。但随着企业发展,老板逐渐进入“上流社会”并与员工拉开距离,与下属正面沟通的时间少了,老板讲的话大家越来越听不懂、悟不清;而老板则发现下属跟不上自己的思路和行动节拍。上下层之间缺乏有力的配合,使得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非常高,部门经理所提出的很多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思路,往往得不到高层的认可与支持。而很多决策则变成到了高层是十分,到了中层只剩下五六分,到了基层只剩下两分,往往出现理解力与执行力不足。 3.企业信息系统不通畅,办公方式陈旧,办公条件落后。
由于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就可能产生大量的信息。企业首先要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然后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这样的处理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速度太慢。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处理设备,以及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领导不能随时掌握公司及所属各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造成的贻误时机、丢失机遇的事情时有发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应该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保证信息准确、及时的双向传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dd86e5177232f60ddcca1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