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发展史

2023-03-02 03:06: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字发展史》,欢迎阅读!
汉字,发展史
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 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但是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前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

法: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月”,“水”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步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法: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 加上一些符号来表 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明”字,意为“日”“月”带来光明。“旦”字,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法: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中国汉字发展史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跡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文字也沒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帶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將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例如:

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裡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


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製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則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質地鬆軟,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時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沒有統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將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階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加符号化,減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体异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例如:

隶书: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現了一种新字体,將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帶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時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脫离古文字階段进入隶楷階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狀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階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书: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傳。进入東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称之为「章草」,帶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晉時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東晉大书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沒有严格的书写规則,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縱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楷书:书在字体结构方面,與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將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书,即所謂的「方塊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說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習和運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東汉末年的鍾繇,从其流傳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謹,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陽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階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沒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術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閱读的书籍、報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da3fe660b4c2e3f562763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