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西方月亮意象的比较》,欢迎阅读!
杨怡 200802240826 05级一班
东西方月亮意象的比较
摘要:月亮无论在东方文化中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拥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既有一些相同之处如都是阴性的,月亮的圆缺变化都蕴含着人生盛衰变化的哲理等。但人们对于月亮的欣赏,又有各自的不同。 关键词:月亮、意象、比较
一. 意象的中西差别
意象是指“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
我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与西方文论中的“意象”,其概念从内涵到外延皆有区别。因此,只有通过比较鉴别其异同,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概念。西方美学中,“意象”这一概念出现以前文论家们使用更多的是“想象”这一概念。在英语中,“意象”在语义上与“想象”、“形象化”相近,指的是依靠人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并以此“引起心中的重现和回忆”。 由此可见,西方诗学对“意象”的界定所强调的是想象。
中国传统文论家则极少强调意象的创造性,中国传统诗论宣扬的是一种“自然之道”:“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里的“自然之道”我们可以理解成儒家之“道”,也可以理解为老庄之“道”,无论是那一种,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诗词中所透出的就是这种东方哲学的气质。
比较中西文化中同一事物不同的意象有助于在翻译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对等词,最大化地达到动态对等。古往今来,月亮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被屡次提到的事物。月亮这一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二. 阴性的、变化的月亮
太阳是光明的,给人阳性的感觉,而光线柔弱的月亮自然是阴性的,在大多数的语言中,月亮都是阴性的。如果要给月亮一个性别的话,那一定是女性。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中国,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太阳是阳性的种种,例如父亲、丈夫、长子、长官以及自己最自信最有表现的外在才能。月亮是阴性的种种,像
是内在的感受,也与照顾有关,是母亲、妻子和女性朋友。张爱玲对月亮阴性属性有充分地体验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使其成为表现人物心理、性格以及整个女性地位和命运的重要手段。借助月亮意象,张爱玲深刻地揭示出一个个情态各异的女性深邃的内心世界,解构了少女神话和母亲神话。
既然是阴性的,人们自然会将月亮和女人联系到一起,在形容漂亮女子时我们有“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了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只见他“面若中秋之月”。然而月亮阴晴盈亏,变化无常,自然给人变化的意象,月亮有时也被赋予丑陋的意向。宋代曹勋的《望太行》“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在西方文学中,残月总是和老妇人或者寡妇联系在一起。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忒修斯把他的新婚之夜定在了新月之夜。他希望这个日子早点到来,他抱怨着这个旧的月亮消失的不够快“这个旧的月亮消逝得多么慢,他耽延了我的希望,像一个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妇,尽是消耗着年轻人的财产。”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莎士比悲剧《李尔王》中的李尔王慨叹:“各种各样的大人物,就像月亮的圆缺变化一样,他们的盛衰总是会变化的。”这些句段在月亮的变化中悟出了种种关于变化的哲理,他们在中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是相通的。
三. 感性的月和知性的月
中国的月亮富有诗意,月光下照出的是感情与寄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佳节,又称“团圆节”,月圆意味着团圆,月亮总是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都是千古绝唱。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寄托了对于故国的深深思念。思乡思国之外,月亮有时也表达了对朋友对情人的思念。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亮还是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对于月亮有很深的
眷恋。他们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理想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于是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悟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在“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感叹中,士大夫们总能顿悟人生的禅机,抱一种“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心态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希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主体精神的超越。
而西方呢?朱丽叶说:“不要指着月亮发誓,月亮变化无常,每月有圆有缺,你的爱也会发生变化。”莎士比亚用了这些语言来描述月亮“嫉妒、惨白、惨绿、变化无常”。弥尔顿在《沉思的人》中说月亮在恍惚的漫游,在浩瀚而无路的太空中迷失了方向,moon around和moon about指闲逛。西方人认为精神病与月亮的盈亏有关,认为月亮能使人发狂,有支配人类性格行为的力量。精神错乱者就成lunatic,moonstruck指轻度神经错乱的,moony指精神恍惚的,糊里糊涂的。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传说月圆之夜,出现了人狼。
西方人观月,一开始就充满阴暗,对月亮没有迷思,他们只把月亮当做头上的一盏灯,而且是一盏不祥之灯,没有什么好牵肠挂肚的。西方人是在月光中寻找许多不解的现象,是一种知性的月。而在中国的月光中,更多包含着人们许多的情感与寄托。 参考文献
[1]田美丽,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J],中州学刊,2002,6 [2]黄展人,贾益民.文学理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cb281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