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诗鉴赏——蜀相_1》,欢迎阅读!
杜甫诗鉴赏——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享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为后人留下的千古绝唱可以说是成百上千的。这些诗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兴至衰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被誉为史诗 。《蜀相》是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春,杜甫初游诸葛亮祠,是年48岁。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因此就留下了这感人肺腑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又因杜甫初到成都,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
地点`环境,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由远写到近,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诗人撇下巍峨的殿堂,威严的塑像,着眼于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无非表现祠堂的荒凉冷落。也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和第二句的古柏森森。碧草映阶,足见 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已被后人遗忘,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诗句中的空和自是上下互文,反映杜甫心境寂寞。杜甫自上年因关中饥谨,弃官携家眷漂泊,最后到成都定居,期间朝廷对他不闻不问,杜甫忧时`忧国`忧民之心无处诉说。这两句语气含蓄,对仗工整,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颈联高度评价`颂扬了诸葛亮的一生。自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忠于刘氏政权,奋斗一生,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杜甫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由此也使杜甫自己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内心不平溢于言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北伐曹魏,尚未取胜,孔明先病故了,使得以后的有志之士为他流着不尽的泪。大业未遂而身死,这是一种人生无法补救的遗憾,引起普遍共鸣是很自
然的。一个先表现出深深的惋惜之情。长指诸葛亮身后的各个朝代。英雄指历代的有志之士,当然也包括杜甫。满写出了志士感动程度,也透露出杜甫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懑。尾联体现了无限感慨,反衬诸葛亮的不同寻常,收结有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如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们的钦敬。结尾一联,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怀念之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杜甫高度颂扬诸葛亮,是出于怀古伤今。当时,安史之乱使唐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廷亟待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匡佐王室,收拾危局。
《蜀相》也寄寓杜甫自感身世之意,包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杜甫曾胸怀壮志,但官运始终不通,人微言轻,难于有所作为。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到处漂泊,历经艰险。仍摆脱不了穷困的地位。杜甫为国为民,常年心急如焚,却际遇冷落,内心无法平衡。这种感情,长期引起广大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共鸣,此诗被人传诵,也是理所当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ca00702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