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问诗心,三悟诗情 》,欢迎阅读!
三问诗心,三悟诗情
作者:马毅
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46期
摘 要:围绕古诗《小儿垂钓》《清明》《回乡偶书》中的“问”进行了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问”的内容入手、聚焦,接着讨论诗人“问”的目的,最后自然关注到诗人的情感,得出“问”是为了抒情的共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比较阅读
我们在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进行分类研究的过程中,八首含有“问”字的诗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儿垂钓》《清明》中皆为“借问”,而《回乡偶书》中的“笑问”也存在“借问”这一版本。
《小儿垂钓》《清明》《回乡偶书》这三首都是创作于唐代的七言绝句,诗中都有行人和儿童问答的情节。因此,我围绕这三首诗进行了比较阅读教学,尝试引导学生明确诗中“问”的内容、围绕核心话题讨论“问”的目的,从而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明确“问”的内容
什么是“借问”?《说文》:“借,假也。”段注:“古多用藉为借,如言藉令,即假令也。”可见“借”就是假借的意思。《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借)可用作副词、介词、连词。”三首诗中的“借”都用作副词。“(借)作副词用于谓语动词前,表示对行为的对方表示敬意。可译为‘请’。”《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借问”应为询问之义。《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设问句,行人礼貌问路,牧童回答。《回乡偶书》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一本作:借问)客从何处来”的“笑问”也是询问的意思。 既然是“问”,那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对话的主体和内容,也就是先解决“谁问了谁什么”这个问题。在理清了诗中的人物关系后,接着我们让学生演一演诗中的情节,为后面学生的讨论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问”依次设计了三个讨论话题:1.《小儿垂钓》中的小儿为什么用动作回答路人?2.《清明》中的牧童又不怕把鱼吓跑,他怎么不说话呢?3.为什么家乡的儿童不认识贺知章?引导学生深入“问”的画面,为从“问”到“情”的过渡做好铺垫。 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表达。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小儿垂钓》中的小儿钓鱼很认真、投入,用手势回答是为了不吓跑鱼儿。对于《清明》中的牧童不说话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学生认为是牧童年纪太小用语言说不清楚,有学生根据上文“雨纷纷”推测是因为雨声太大怕行人听不清,还有学生根据诗歌主题猜测是因为牧童想
起去世的亲人很难过,所以不愿意说话。那么《回乡偶书》中家乡的孩子为什么不认识作者呢?有的学生从离开家乡的时间长来说,还有学生从外貌变化大来回答。 二、探寻“问”的目的
韩善滨认为诗歌中问句的出现,其作用有可能是对内容的强调,也可能是为了让情节有所起伏等。胡令能设计问路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小儿的聪明机智,抒发对小儿的喜爱之情;杜牧让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是为了表现清明节行人的悲伤之情;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越是天真,贺知章的心里就越是孤独、寂寞。可见,作者写这三问都是为了抒情。
我们设计了三个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站在诗人创作的角度去讨论、探究诗人“问”的目的:1.李明认为《小儿垂钓》是写小儿钓鱼,而路人问路的情节和题目不符合。2.王红觉得《清明》中的行人去酒家是为了躲雨。3.张海说《唐诗三百首》中《回乡偶书》的最后一句是“借问客从何处来”,他不知道哪个更好。
在第二次讨论中,前两个问题没有花太多时间。学生认为《小儿垂钓》中作者写“路人借问”这个情节,是为了表现小儿的专心、机智。对《清明》中的行人为什么要去酒家,有的学生认为路人很伤心去借酒消愁,喝了酒就能把亲人去世的事忘记。还有的学生认为行人去酒家买酒,把酒带去扫墓。总的来说,作者写“行人问路”是为了表现他内心的悲伤之情。《回乡偶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是“借问”好,还是“笑问”好呢?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分了两步。首先学生在讨论时普遍认为“笑”是儿童天真的表現,内涵更丰富。其次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天真的“笑问”在作者听来又是怎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心里很寂寞,家乡人都不认识他了,自己就像是个外人一样。还有学生认为作者很孤独,觉得自己被家乡抛弃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得出:儿童的问是为了表现诗人内心寂寞、孤独的 情感。
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问”这个抓手,从“问”的内容入手,继而引导学生讨论“问”的目的,最后自然关注到诗人的情感。古典诗词的比较阅读,突出了学生在诗词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韩善滨.论韩愈诗歌的问句艺术[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c4b7a56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