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百科知识精选地球子午线》,欢迎阅读!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显位。为沽名钓誉,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几次欲与结交,但张遂不愿与之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座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的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 在张遂以前,天文学家包括象张衡这样的伟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张遂却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张遂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动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动的结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动的观点,但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张遂是重视实践的科学家,他使用的科学方法,对他取得的成就 有决定作用。张遂和南宫说等人一起,用标竿测量日影,推算出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张遂设计制造了“复矩图”的天文学仪器,用于测量全国各地北极的高度。他用实地测量计算得出的数据,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准确结论。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历法家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公元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
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 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张遂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他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日本曾派留学生吉备真备来中国学习天文学,回国时带走了《大衍历经》一卷,《大衍历主成》十二卷。于是《大衍历》便在日本广泛流传起来,其影响甚大。此外,张遂的天文学观点,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早一千多年。称张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是丝毫也不过分的。 地球子午线定义:
子午线也叫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
经线和垂直于它的纬线构成地球上的坐标既经纬网。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都可以用一条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来表示。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科学家把开始计算经度的一条经线「0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1884年的10月1日,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了国际子午线会议。10月23日,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向全世界各国政府正式建议,采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作为计算经度起点的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算起,向东划分0°~180°,为东经度 ,向西划分0°~180°.为西经度,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到东经0°20′25〃的地方,但全球经度仍然以原址为零点计算。 磁子午线指的是连通南北磁极的线,并不与经线重合。 本初子午线:
为了满足航海和天文学研究的需要,英国于1675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格林威治天文台。近百年来,全世界各国的时间都以格林威治时间为标准,换算成世界时间。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各国一致定为零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零度经线本来可以从地球上任何一点作为起点的,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一点作为起点呢?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世界各国都有本国的时间标准。例如,法国以巴黎天文台为标准确定法国的时间,俄国以普尔可夫天文台的时间为标准,美国则以华盛顿的时间为标准。由于各国时间标准不同,给国与国之间的活动造成了许多困难和不便。为了消除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有27个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一个关于确定地球经线和时间的统一制度。经过三个星期的争论,会议终于通过一项决议。在这项决议的条文中写道:大会建议出席会议的各国政府采纳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中心仪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会议通过采用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也不是顺利的。当时存在一些争论,如有人主张以意大利的罗马作为本初子午线的起点,有人主张以阿拉伯地区的耶路撒冷作为本初子午线的起点,有人主张以埃及的吉萨大金字塔作为本初子午线的起点。但因为这些地方的条件均不如英国,又加之美国的坚持,最终还是确定了以格林威治为本初子午线的起点。
从1884年华盛顿会议后,仍然经过了一段时间,以格林威治为起点的本初子午线才逐渐为世界所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事法庭强令英国所有船只使用以格林威治作为本初子午线起点的时区体制,这对履行华盛顿协议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飞机的轰炸,格林威治天文台遭到严重破坏,因而不得不另选台址。1948年英国决定搬迁格林威治天文台,1953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正式搬到伦敦东南70公里的赫尔斯特蒙索城堡(位于东经0度20分25秒),但是,本初子午线仍然以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c3da176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