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作品人物研究-开题报告

2023-05-06 14:02: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曹禺作品人物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曹禺,开题,人物,报告,作品
曹禺作品人物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概述

在中国近百年话剧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剧作和剧作家。很多剧作如昙花一现,瞬间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少数剧作历经文学史上的种种变革和岁月的重重考验而成为文学剧目的经典。曹禺就是话剧史上的一个奇迹,“曹禺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他的剧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文学发展到了真正成熟的阶段。”

在中国话剧为期不长的历史进程中,曹禺和他的剧作一直是最引人注目并引起争议的。没有哪一位现代剧作家像他那样如此的垄断批评界的审美视野,也没有哪一位中国现代剧作家的作品,能像曹禺的剧作那样,引出如此众多的诊释和争议。他的剧作也一再被人搬上舞台或者荧幕,被后人追捧,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情节的新奇、结构的严谨、语言的精炼、浓郁的诗意等纯艺术性因素,而更在于它们深刻的内涵。

曹禺的前期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雷雨》的叙事时间跨度为30年,叙事事件为周朴园对侍萍的始乱终弃和30年后周公馆“乱伦”的故事以及其中的人物被毁灭和两个家庭的解体。透过文本的表层结构,《雷雨》在深层表述上实际上是一场伦理悲剧,角色迷失在道德与人性的迷宫中,一再的反抗与挣扎,最终以毁灭的方式走向终结。《日出》的叙事时间没有具体的交代,但在叙述话语中陆续交代了陈白露的过往,讲述了一个高级交际花如何走向自杀的结局。从表层结构来看,故事叙述的是陈白露以及与其相关的现代都市生活的糜烂和腐败,其中也穿插了金融风险的瞬息万变和人们生活的艰辛。从剧本内诸多叙述话语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陈白露身上纠结着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矛盾因素,透过这种表层结构,其深层表述讲的是陈白露“人性”的迷失。她迷失在自我的享乐和对现实的逃离中,生存还是死亡?她面对的其实也是一个矛盾。

二、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纵观对曹禺作品“人性”研究碎片式的部分研究多于综合的整体研究评析。大多的评论家只限于单个文本的细读,采取片段式的分析,这样也就割裂了曹禺整体作品的内在统一性。《雷雨》、《日出》被公认为曹禺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的表现了对人生的困惑和命运的恐惧,对传统与文明的质疑,从这种层面来讲曹禺的前期创作在他整个创作过程中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

狄德罗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整体,一个本身具有统一性和意义的整体。因此,本文把曹禺前期作品作为一整体来研究,探寻在多个作品中呈现的共同艺术点,容易发现作者本身固有的文艺观和世界观,这对于我们研究作家创作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与策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叙述者自己或者相互之间的“叙述话语”往往表现出一些矛盾与冲突,从而推动剧情的行动与发展,激化潜在的矛盾与冲突。以此可以发现剧本本身暗藏的玄机与叙事语言彰显的叙事行动,从而去发掘文本在叙事中人物主体自身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对人物心理的发掘与展示也正是一切文学作品最动人也最具艺术魅力的亮点。此外戏剧的话语本身携带有一种个性化的特征,不同性格的人物话语特征便不一样。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其深层结构下的意义以及文本的深层内涵。

论文将以戏剧叙事学为主要阐述方法,同时为了避免结构主义形而上学形式的解读弊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哲学辩证思维,结合对剧作家的心理、精神文化分析,试图寻找作品所折射的极端情感和命运,与作家自身面对的命运作为切合点,以及曹禺在他的前期作品中一再以此作为艺术支点的原因。希望寻找到艺术家创作时个人生命体验的“心象”网表演,以求探索艺术创作的某些外在与内在动因。

三、论文大纲(写作过程会修改完善)

1 绪论

1.1曹禺戏剧概论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2 作品中人物的极端情感和命运的表现 2.1曹禺戏剧的极端情感概论. 2.2最无辜的“死亡”

2.3 鲁大海、方达生的去向 3 极端情感和命运的矛盾呈现 3.1 极爱与极恨 3.2 背叛与妥协 3.3 善良与邪恶

4 曹禺戏剧极端情感和命运的溯源 4.1 童年——记忆元素 4.2 时代与文化元素

4.3 表演与创作的角色转换 5 结语—路在何方

四、参考文献

1、田本相,刘一军编:《曹禺全集》,华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四川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曹禺专集》1979年版。

3、田本相,胡叔和编:((曹禺研究资料(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4、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5、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6、辛宪锡:((曹禺的戏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7、孙庆生:((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华忱之:《曹禺剧作艺术探索》,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9、马俊山:历史的回旋与突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10、田本相:《曹禺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张慧珠:《曹禺剧评》,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2、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东方出版中心,1997版。 13、曹禺:《曹禺戏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版。 14、朱栋霖,陈龙编著:((,清感的憧憬与发酵》,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15、曹禺:《曹禺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c0e22a1aeaad1f347933f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