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电教论文》,欢迎阅读!
电教论文
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向世界
——巧用电教媒体,丰富语文教学
都说世纪末的孩子在福窝里长大,是在电脑、肯德基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可山里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从出生起,就注定了面对大山,生活在大山里。山里的世界很丰富,同时也很狭窄,说丰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要比同龄的城市孩子多,说狭窄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对外界的了解很少很少。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更需要博学多识的人才,因此多媒体技术便成了山里孩子扩充知识的重要手段。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视觉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丰富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眼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巧用电教媒体,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觉、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由抽象变形象,引发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香港夜色》一文,先观看香港夜晚灯火辉煌的照片,让学生饱览香港夜色的“华丽、辉煌、壮观”,亲身感受一下“世界四大夜景之一”的美。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由无声变有声,引人入胜。
山里的孩子眼界比较窄,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同样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在讲解《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一文时,由于学生们没有去过天安门,没有观看过升旗仪式,文字抽象的描述不能让学生产生形象的画面,于是在教授这一课时,我特意从网上查找了几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对照着课本,找出描写这些场面的句子,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形象、具体的感知,文章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了。
3、由静态变动态,充分感知。
在课堂上,学生如果看到的总是静止不动的文字、数据和图像,就容易产生疲劳感,进而觉得乏味,用不了多久注意力就会分散。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动态显示功能:让“江南水乡”的画面从屏幕中央向四周慢慢展开,让“寂寞古城”的画面从上而下一点点地翻开,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紧紧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而不至于走神。
从课件文字的显示,图片的插入和展示到音频、视频的播放,自始至终都是动态的显示与色彩、声音技术相结合的过程,这样动静结合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构建学习情境,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一课时,当讲到“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心中充满了自豪”时,要求学生感受国旗升起时围观人群激动的心情,想象自己站在国旗下的场面,然后问同学“注视”还可用哪些词语来代替,在学生回答可用看着、瞧着等词语后紧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不用刚才说的词语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到这些字词、语言充分地表达了国人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构建学习情境,易于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学《植物之间的“爱”和“恨”》一课时,学生对一些植物的名字根本就没听过,特别对植物的学名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章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植物,一目了然。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植物的样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1、情境再现,以境激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bf70a1552d380eb62946d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