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朝中后期的西北军事策略》,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唐朝中后期的西北军事策略
作者:张 燕
来源:《甘肃教育》2008年第03期
〔关键词〕 安史之乱;神策军;吐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59—02
唐朝时期,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成分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它不仅对拱卫关中、牵制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丝绸之路三道的安全与畅通。另外,河西、陇右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一地区的军事策略是否得当,政局是否稳定,不仅关系着整个西北地区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着大唐王朝的命运。
唐朝前期,在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和西北人民的辛勤劳作下,西北地区的发展迎来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西北地区政局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关中的安全、唐王朝的安定。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的爆发为吐蕃进攻唐王朝提供了契机,就在唐肃宗征调西北重兵东进平叛之际,吐蕃乘机对唐王朝实施了系统的、有步骤的进攻,“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在吐蕃占领西北大部分地区之后,双方进行过多次会盟,以图稳定西北边境,但吐蕃旨在关中,屡次负约。唐、蕃结盟未果,唐朝政府竭力抵抗,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边界大致界定为:“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整个边界基本上以陇山为界。 失去整个西北地区,就意味着关中地区失去了肘腋。为了确保关中的安全,以免重蹈覆京之辙,唐王朝派驻大量军队在陇山与吐蕃对峙——“刚刚结束了平叛战争的唐军主力被相继调回国都长安,唐王朝用这批部队在西起陇州,北至灵、盐、夏、银州,南到坊州这个环绕着长安的半月形地带上,陆续组建了泾原、凤翔、邠宁、灵盐、夏绥、鄜坊六镇,总兵力曾达到20余万人,形成了对国都的保护圈”。对平叛军队的安置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方法,如果将他们安置于其他地方,必定会仿效河朔三镇成为威胁中央政府的藩镇力量,而如此众多的军队驻扎于西北地区,不仅能有效地抵御吐蕃的侵扰,转移军队的注意力,而且驻扎于西北地区更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北诸镇在京畿附近,自然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但唐代中期形成的“内轻外重”局势却无法避免西北诸镇要求割据或“独立”情况的发生,德宗在位时期则是这一现象集中体现的时期。建中元年,泾原镇将“刘文喜又不受诏,欲自邀旌节;夏,四月,乙未朔,据泾州叛,遣其子质于吐蕃以求援”。这反映出西北诸镇已开始凭借其军事力量与中央政府对抗,甚至不惜引狼入室,以吐蕃为后盾。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西北地区发生的“泾原兵变”,建中四年,德宗派新任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前往河朔平叛,“泾原军出京城,至浐水,倒戈谋叛,姚令言不能禁”,于是不得不率兵杀回长安,毫无防备的德宗被迫出逃奉天。泾原兵占领长安之后,拥立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朱泚登基,称大秦皇帝,后改称汉元皇帝,并派兵围攻奉天。后叛乱被平定,但唐王朝此次险遭覆朝之灾,让他们不得不对在西北地区施行的军事策略重新考虑。
其实在此之前唐王朝已经向西北地区派驻大量由朝廷直接控制的神策军,如在抗击吐蕃中的优秀将领李晟就是率领神策军立下赫赫战功的,另外,在平定刘文喜叛乱时,德宗就命神策军使张巨济将禁兵二千助朱泚、李怀光平叛。在平定“泾原兵变”之后,唐政府认识到要想结束西北诸藩镇威胁朝廷安全的局面,就必须将西北地区的军队变成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军队,完全听命于中央。“即在京西北藩镇中大力发展、扩大由朝廷直接掌握的神策军,名为神策行营。许多部队被强制编入,如凤翔全镇一度都带有神策行营之号。此外还提供优厚待遇使京西北藩镇的部队主动脱离藩镇,归属神策军,成为神策行营”。这样一来,不仅使神策军直接参加到抗击吐蕃的战斗中,也可以监视其他地方军队,以保证西北政局的稳定。只是这种措施在保证西北大部分军队听命于中央的同时,又产生了另外的问题,因为神策军直属中央,地方节度使没有权利指挥他们,因此在发生战事时,双方经常推诿扯皮,贻误战机,宪宗时李绛的几句话比较真实地描述了这种现象:“京西、京北皆有神策镇兵,始置之欲以备御吐蕃,使与节度使犄角相应也。今则锦衣美食,坐耗县官,每有寇至,节度使邀与俱进,则云申取中尉处分;比其得报,虏去远矣。”
这时的西北已没有 “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辉煌景象,也没有了之前广阔的土地,却也因为它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使唐王朝不得不苦心经营着。但是这一现象在唐宣宗时期因为吐蕃发生内讧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唐王朝有机会恢复了其在西北河陇地区的统治权。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由于内讧实力急剧削弱,已经没有能力统治整个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族和地方政权也乘机脱离了吐蕃的统治,吐蕃在西北地区统治的瓦解十分有利于唐朝政府重新控制这一地区,许多州县在脱离了吐蕃的统治之后,重新纳入唐朝版图,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二月,“吐蕃秦(今甘肃天水)、原(今宁夏固原)、安乐(今甘肃环县)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大中四年,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来降,被封为武卫大将军。大中五年,“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尤其西北地区,是自“安史之乱”后最广阔的一次,只可惜河陇地区的收复并不是依赖于唐朝政府的实力雄厚,而是由于吐蕃实力削弱,有机可乘而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吐蕃衰落、收复河陇,是十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而且唐政府也很想通过各种努力来恢复西北地区往日的兴盛、繁荣,但是吐蕃的衰落使唐王朝在西北地区没有了劲敌,也由于藩镇力量的壮大和唐朝实力的逐渐削弱,国内出现了对峙的“稳定”局面,朝廷不想也没有实力去破坏这种“稳定”。随着唐王朝对西北地区的放弃,西北诸镇的神策军将领不仅开始仿效其他藩镇自立为节度使,而且也采取“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的方式承袭节度使,自此,唐王朝曾千方百计要控制的西北地区几乎完全脱离中央,而朝廷对此只能听之任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bf2ef4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