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异化理论的社会学视角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异化理论的社会学视角研究
作者:吴雯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21期
异化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对它的内涵就有不同的理论解释。社会学对异化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社会学异化概念和哲学异化概念的内涵趋向于完全背离。经验实证主义把异化视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社会现象学里异化指的是社会结构的畸形。在社会政治学中,异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的主要武器。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 ,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在中世纪,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以加尔文为首,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十九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费尔巴哈则把异化运用于解释宗教的起源,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则把异化视为私有制的衍生物和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一般认为,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异化这一概念内涵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分析,下面就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异化理论做一个梳理和研究。 社会学异化概念与哲学异化概念的内涵趋向完全背离,经验实证主义把异化视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其中学者们主要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即具体的、确定的社会条件是如何影响价值取向、个体态度和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异化概念所具有的确定的、经验主义的特点,从而把异化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比如,席曼把异化视为是个人情感的总和,并把它分为五个不同的表现形式:(1) 权利丧失。即当个人认为他的行为将不可能产生他所追求的结果时所产生的感受; (2) 意义丧失。即当个人必须对他所参与的事件有清楚的了解,但他却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目的是什么,以及他的行为为什么是某种形式而不是另一种形式时所产生的感受; (3) 标准丧失。即当个人遇到相互矛盾的角色,而被迫以一种并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时的感受; (4) 价值隔离。即个人社会生活的主要目的与价值的疏远(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疏远) ; (5) 自我疏远。即个体与自我的疏远(Seeman, 1975)。席曼的象征学主要应用在社会心理学进程的经验调查中,如工人对其工作的态度,对个人在社会角色中被确认的程度等等。这样,劳动异化就变成个人价值取向与他的职业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个人价值取向与个人对工作组织状况的期待之间是否相容与和谐,是劳动异化产生与否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Blauner R,1964)。可见,这里的异化含有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个人经验性。布劳纳从社会及技术状况对工人态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即工人对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工人是独立于工作还是依赖于工作等等。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所表述的异化思想一样,布劳纳试图把异化变成一种十分清晰的经验性概念。他追随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工作是自治、责任、社会关联以及自我真实化的,使个人尊严得以体现,而缺少上述特征的工作则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因而就产生了负价值(Blauner R,196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bdb495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