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窠围的夜

2023-09-19 16:16: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鸭窠围的夜》,欢迎阅读!
鸭窠围的夜
《鸭窠[kē]围的夜》——沈从文

1.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现凤凰古城)人。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qián]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

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逝世后葬于湘西凤凰古城,他的骨灰一半洒进沱江,一半埋在凤凰的山坡上。 沈从文的评价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墓石上刻着的字 照我思考的方式思考,能够了解我; 照我思考的方式思考,能看清别人。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折服,不屈从,既仁慈,又谦让,

他的文章像天上的星斗,而他为人则有赤子之心 ——耶鲁教授从文先生的姨妹张充和为他写的撰联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 黄永玉对沈从文的评价 有人说:沈从文前半生生活在故乡,后半生生活在对故乡的回忆里。 沈从文的一生

从“流宕湘西的寻路人”到“闯入文坛的乡巴佬”,从“寂寞路上的独行客”到

“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很少有人像沈从文这样如此跌宕起伏,更少有人像他这样无论大起还是大落,都安之若素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沈从文与张兆和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

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 这个人就是张兆和。 2.沈从文的作品

沈从文其作品以湘西题材为主,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

文长卷《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等。

鸭窠围的夜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名篇,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全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yuán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

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3-8段: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hūn]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910段: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

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起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 总结

全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kuì]。作者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和事的叙写,没有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用他那支平缓深沉之笔,真实再现了底层人物生活之艰


辛,以及艰辛中仍保有的善良、真诚。作者满怀尊敬与热情,顶礼膜拜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赏析

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人性”有善有恶,自古就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派哲学的斗争。有的作家着重表现“性恶”,比如张爱玲,但沈从文在湘西诸作着重表现“性善”(而在都市诸作则着重表“性恶”所以沈从文的“人性”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善良、热情、诚实、朴素、雄强,这些都是美好的品质,当然不应该随着现代文明而消失,因而它具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永恒主题。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正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

加美丽迷人。一个漫长、寂寥、寒冷的夜,经沈从文的描绘、渲染、想象、点化,火光与杂声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个圣境,成为一首优美的小夜曲。“人性”之光的点点灯火永远闪烁,温暖着寒夜中人们的心房。《鸭窠围的夜》是人类永恒的夜,它以不可言说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圣而高远的境界。

3.湘西之歌

沈从文作为有着苗族血统的湘西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突出地表现了湘西在特

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描绘了湘西下层人民永远用血泪打发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实现其人生权利与尊严所作的努力。

内容的独特与意义

文章中写到的吊脚楼,是湘西特有的建筑奇观;而它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水手及随船旅行者)和“妇人”(妓女)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生活。

通过对湘西下层民众这些生活情状具体细微、极富实感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在艰难

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着,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生活的庄严和忠实。

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

有的一切努力,勇敢地为生存而搏战,同时在不无畸[jī]形的形式中追求着真挚缠绵的情与爱。这些内容使本文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4.赤子之心

“我认识他们的哀乐”,深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

“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

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家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5.纯真之美

文章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作者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

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以及原生态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素,既没有刻意地剪裁选择,也没有肆意地渲染修饰,有的只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在严格写实的同时,作者的感情贯穿全文,使文章“浸透了一种‘乡土性抒情诗’气氛”。另外文章的语言朴素简约,富有张力。

可以说,作者是用心灵之笔绘出“动人的画图”,发出生命的感喟,用想象和感情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bc724b4cc7931b764ce156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