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考”、“皇伯”之争

2022-05-03 17:33: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皇考”、“皇伯”之争》,欢迎阅读!
皇伯
“皇考”、“皇伯”之争

《离骚》开篇屈原自述身世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读高中那会儿,初学《离骚》,同学之间戏言,常以自称“朕”来说笑,故对这两句的印象尤为深刻。没想到多年后来自己当了老师,课堂上会频繁的讲到这两句中涉及的两个文化常识——“朕”和“皇考”。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自此“朕”在秦汉以后便被帝王据为己有了。

今日讲评周练试卷中的《明史·郑本公传》,整篇都是围绕着“皇考”、“皇伯”之争展开,在封建时代,因皇帝无嗣,而兄终弟及,亦或从皇室近枝当中则晚辈继承大统者,多涉及“皇考”、“皇伯”之争。在古代“皇考”并非只能做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且在宋徽宗前其亦不只限于皇家。“皇”,美也,父死称考。用皇考只是比先考显得更为庄重而已。“考妣”及“椿萱”皆可指父母。然先皇无嗣,后继之人为帝在情感上必然倾向于生父,而礼仪上却要尊称先皇为“皇考”,称生父为“皇伯”。如此便有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正德皇帝驾崩,身后无嗣,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堂弟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明世宗即位后的第二年三月便“欲考兴献帝,立庙禁中。”嘉靖皇帝想要尊其生父兴献帝为皇考,在皇宫中建祠庙祭祀。于是郑本公偕同官力争,谓:“陛下潜邸之日则为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临御之日,则为孝宗之子,兴献帝之侄。可两言决也。至立庙大内,实为不经。”可想而知,郑本公此言一出必然触怒嘉靖皇帝,于是落得“系狱,廷杖还职”的结果,嘉靖朝因“大礼仪之争”首辅杨廷和被罢官削职为民,其他在左顺门跪谏哭谏的官员皆被廷杖,打死17人,打伤100多人。嘉靖皇帝终如愿了, 给自己从未做过皇帝的生父追封了帝号。

之前做文言文《宋史·李清臣传》言“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濮议之争”亦是“皇考”、“皇伯”之争。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因“皇考”、“皇伯”之争惹出来的一系列的争执,以宋英宗的暂时胜利而结束。

于皇帝而言,国事即自己的家事;于臣子而言,帝王之


家事乃国事。君臣之争表面上胜利的必然是君王,臣子或死或贬,然而皇帝却因此而失去了人心,恶化了君臣关系。在“皇考”、“皇伯”之争中是永远没有赢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b0af26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3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