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思品悟 培养语感》,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思品悟 培养语感
作者:谢冰凌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9期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并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本文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出文意。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拓开思维,使课文中的人、事、物、景等在大脑中重现出来,产生真实的感受,从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引发。朗读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作用,就是因为它能将书中难以感受的无声言语变为口中具体可感的有声言语,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并使之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达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如教《背影》,教师不妨采用朗读引发法,深情诵读课文,尤其是描述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及我几次潸然泪下的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诵读体验,让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作者的父子情深,初步体验文章表现的人世间平平常常而又弥足珍贵的美好感情。
二、想出情境。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追求“言简意约”,以最精炼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们学习课文时,就必须对文章中的字词进行仔细地思考,反复地揣摩,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以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和弦外之音。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和思的实践来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进入课文所蕴涵的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就一定更真切自然。如教《秋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想到那肃杀的秋风、枯萎的藤萝、悲鸣的昏鸦、疲惫的瘦马,在寂寞悲凉的意境中体会到游子悲秋怀乡的感情。正像夏丏尊先生所说的一样:“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变化,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三、品出意蕴。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味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这一点,每篇讲读课文后面都附有这方面的内容训练。由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名篇佳作,篇篇言词精粹,蕴含隽永。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后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品味遣词造句的精巧,揣摩文章深层的意蕴,以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课后的探究练习第三题: 品味下面的语句,回答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又是什么?他的那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也使无数的读者伤感,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悲伤。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揣摩闰土脸上现出的“欢喜”而又“凄凉”的矛盾神情,品味闰土少年时对“我”的亲热和闰土中年后对“我”的恭敬,他们就不难理解:穷愁潦倒的中年闰土已经和少年时所称的“迅哥儿”不属于同一等级了,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已经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厚墙,闰土和“我”都不可能再回到率性纯真的童年,封建制度不仅摧残了人的躯体,更摧残了人的精神和灵魂。
四、悟出真情。语感与现实生活的经验是紧密联系的。如果缺少生活经验或不将它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就不容易获得语感。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的文字和耳边的语言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还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夏中义教授也说:“在我看来,学文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虽然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相通的。在教学中抓住这个连结点,启发学生调动其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扎扎实实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文中事件平实,语言简朴。而作者却截取了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舐犊之情,学生无不经历过,只是尚未经过主体心灵的撞击,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已。我抓住了文中父亲简单朴实的话语和平时常见的告别动作,以引起学生阅读时的感情共鸣:“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躬亲送行,关怀备至;“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备予食品,体贴入微;走了几步回头看“我”——回头顾盼,依依不舍。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亲历的人生体验引发了学生对作品的顿悟,师生之间的教与学都取得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除了教师课内的科学指导,更需要学生在课外的广泛阅读。而且,形成良好的语感,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应该深信:只要是人,就都具有语言的天赋。天赋虽然有高下之分,但天赋只是给了人的一种可能。经过后天语言环境的熏陶和语言实践的训练,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摆脱“语感贫乏”的困扰,找到感悟语言规律和含义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ae1f78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