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探究

2023-04-17 20:27: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探究》,欢迎阅读!
探究,社交,功能,朋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探究

作者:何朦凡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5

摘要:作为时下最具代表性的虚拟网络社区,微信朋友圈是对当下真实人际社交的一种直接体现,它呈现的是用户个体的自我世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朋友圈的互动关系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之间的人际互动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朋友圈微生活背后更隐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和挑战,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同时也颠覆了大众传统的社交理念。 关键词:情感功能 信息传播 商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070-01

伴随用户群体由PC终端向移动终端的转移,社会化的移动媒体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方式。作为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微信平台,微信朋友圈兼具熟人社会与虚拟社交的双重特性,微信的普及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友方式,微信圈已不再是独立的网络群落。微信作为一种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产品,具有一种从属式的思维模式,不断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复杂需求,同时也在定义用户的行为习惯,它以一种隐形媒介的力量影响着社会交往的发展。 一、情感功能

朋友圈是用户的情感宣泄窗口,用户生活中的部分情绪可以通过朋友圈借以发泄,同时能够获得好友关注,这是个体在社会中群居本能的一种直接体现。据统计,有873%的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生活和查看朋友圈分享来了解社交动态[1],微信用户是朋友圈的内容生产者,同时也是这一媒介环境中的客体存在。一方面,用户通过朋友圈发表状态抒发情感,以期得到用户的关注,另一方面,好友通过朋友圈状态互动与用户形成情感共鸣,进而产生高度有效的情感认可。朋友圈的情感化设计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一环,这对反向增强用户的使用黏性有着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除了用户本身,其他的围观群体通过点赞、发表评论获得群体身份的认同感,为了获得群体认同,甚至出现了极端的点赞党点赞狂魔,而这恰恰体现了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受众理论特点——微信的用户群体具有很强的媒介使用目的,同时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是基于个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2]

二、信息共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微信有着独特的信息传播机制,它依托网络人脉传播信息,兼具点对点和点对面两种传播模式的特点。其中,点对点的信息传播通过实时对话实现,是一种封闭式的传播模式,属于传统的信息传播,而点对面的信息传播主要存在于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的传播过程之中。 由于微信的点对面传播是基于用户的强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所以微信的信息传播效率就要远远高于微博,但同时由于微信半封闭式的好友设定方式,朋友圈信息必须是好友关系才可见,所以微信的传播速度远不及微博。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中,微信的社交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大众的无意义围观,信息的传播更加直接和高效,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深度传播。用户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朋友圈发布时往往会标注自己对这一事件的主观态度,这也是微信与其他社交平台的不同之处。总的来说,微博是一种广传播、浅社交、松关系;而微信是一种窄传播、深社交、紧关系。[3] 三、电商社交

如今,微信的媒体营销逐渐成为商家宣传推广活动的常态化营销模式,其中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营销最为普遍,实体商家通过微信平台的点赞数量实现商品推广,满足商家的利益需求,用户通过朋友圈集赞满足用户的消费优惠,同时微信实现了自身的推广营销点赞营销实现了营销利益最大化,是一种良性的商业互动行为。

此外,微商的营销模式是用户利用社交软件与企业合作进行营销活动的出色案例。作为微营销的发源地,微信朋友圈成为业内相关领域学者研究微商营销的目标。微盟CEO孙涛勇提出,微商是指社会化移动社交电商,它是企业或者个人基于社会化媒体开店的新型电商。[4]随着微商队伍的扩大,微商营销主体组成也越来越多元化,自由职业者、学生、白领、家庭主……都是微商的主力军。微商营销的消费者大多是微信应用的忠实用户,他们不同于传统的消费者,他们具有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典型的认知消费习惯,他们的消费更加主动,且容易受到媒体环境的影响,加之熟人朋友圈的人际关系,微商的营销行为变得更加复杂且多变。 微信成为当下经济技术时代的缩影,它通过便利的人际沟通方式打造了新的人际互动模式,一方面拓宽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环境下,互联网交往逐渐成为时代诉求,这是媒介环境快速更新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方芳.微信晒客的呈现行为与自我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南七道.马航失联事件考验社交传播——微博、微信之异[OL]. http//www.tmtpost.com/97780.html. 2014-03-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abaf95c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