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
作者:钟世烈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1期
摘 要:伊秉绶隶书取法汉碑,植根于汉隶,摄古隶神理,悟其真髓,融会贯通。在坚持隶书基本法理的基础上,有意削除传统隶书的“蚕头燕尾”,嵌入篆籀笔法,且能够达到整体协调统一。其作品个性鲜明,自开面目,丰富了隶书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伊秉绶;隶书;艺术特点
伊秉绶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乾隆己酉进士。伊秉绶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居贫实乐,通程朱理学,集儒雅才艺于一身,故自幼承家学。伊秉绶喜绘画,精诗文,工四体且兼师百家,擅篆、隶、楷、行诸体。楷书法于颜真卿,行书尚李东阳,隶书取于《褒斜道刻石》《衡方碑》《鲜于璜碑》《郙阁颂》诸碑石。其书法造诣极深,尤以隶书成就最为突出。他的隶能抒己意,别具一格,为时人所称道,与邓石如并称清代隶书两大家。《临汉李翕黾碑帖》是其隶书代表作之一,现藏厦门市博物馆。 此中堂纵125厘米,横60厘米,描花笺纸本。所书内容摘自《西峡颂》:“勅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鐉(烧破析),刻(刍)崔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土(道)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怀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克长克君,牧守三国。三国清平,詠(咏)歌懿德。威恩竝降,亦世赖福。”行书款:“汉李翕黾池碑帖,宁化伊秉绶墨卿氏临。”下钤白文“秉绶文印”和“泉声树色”二方印,无年款。从作品中可见其隶书特点十分明显。
笔画苍劲敦厚,取法高古。伊秉绶隶书笔法严谨,笔势沉着,笔力遒劲,个性鲜明。横画方笔起笔,竖切直入,凌空而下,方峻凌厉,收笔多见斩钉截铁之势。横笔与传统汉隶有很大不同,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画,把波磔挑尾融入到行笔的自然运动中,不做任何的修饰与夸张,如此用笔具有浓厚的篆籀笔意之趣。仔细通赏作品,会发现有些字也含蓄地表达“蚕头燕尾”之意,如“君”“亦”“世”等字的横笔,却显得微不足道。虽有意削去传统隶书的“蚕头燕尾”,但笔画仍显得浑朴苍劲,静穆威严。竖画方圆皆用,以方为主,碑刻味很浓,敦厚十足,有股凛然正气。横竖笔画远看横平竖直,细看也横平竖直,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匀称凝重,笔画圆润精细相近。用笔刚劲挺直,力透纸背,方进方出,粗壮厚实,突显古拙。有些字的撇、捺笔画则异化为提、点,尖锋似削,使得平直中蕴变化、方整中蕴灵动,如“穆”“赖”等字。伊秉绶擅长中锋用笔,笔画之间平直匀整,笔笔顺畅而过,直率坦荡,圆畅均衡,筋骨内含。笔画因中锋而藏头护尾,圆润饱满,速度大致相等,篆籀的笔意浓厚,如“官”字有股战笔成风化的古拙感。笔法看似简单,却无人能摹。细加推究会发现,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笔扎实沉着,粗壮劲挺,多用直笔,少用曲笔,以直笔为主,曲笔辅之。线条平实无华,却给人以饱满粗重、丰腴朴实、凝重沉稳的感觉,看似平淡,实为奇绝。这种去切取方、隐锋裹毫、藏头护尾的笔法成功地营造出拙、稳、厚的视觉效果,有种古雅之感,拙正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结体平中见奇,格调高雅。此中堂字形纵向取势,以纵为主,掺以方正,宽博厚重,风貌古朴。汉隶的扁平结体在作品中不复存在,代之以粗木搭房般的方正笨拙造型。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汉隶精髓后的一次变体。字体大小匀称统一,宽窄几乎没有变化;横竖穿插,极尽对称,每字都有中轴线,分割左右两边,上下对等不差毫厘,似乎在做最基础的结构训练却藏纯朴雄强之意,可见其切割对等的本领。这得益于他平时多浸于汉隶笔意,不求新奇而涵泳秦汉书法中的古穆、浑厚、拙重之精髓,并渐沉笔端。笔画布局排列均匀,极少留白,摒弃了那种偏一边平地造险的结构形式,采用简单对等切割突显字的古拙方正。伊秉绶准确抓取了汉隶古拙敦厚的艺术特征,充分吸取汉隶碑刻雄浑古朴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学养及理解,将汉隶的典型特征加以提炼,形成笔法简洁、结字严谨而方正饱满、中宫充实、气韵雄壮宽博的特点。如此精妙结体犹如一股苍劲古拙、气势浑厚、威严肃穆的汉隶气息扑面而来。独特的空间构架,形成个性十足的书风。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发掘空间造架的奥秘,是伊秉绶成功的一把金钥匙。”独特结体显得字字堂正厚重、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给人雄强敦厚之感;字字显得古朴拙正,神通古隶,即便单独抽取其中一字品赏,其浓郁的“汉隶味”也丝毫不受影响,给人格调高雅之感;字字显得中正饱满,挺拔峻峭,古朴中露生机,严整中出险峻,平整中见奇险,金石味趣跃然纸上,给人宛若天成之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布局拙中藏趣,意境极高。伊秉绶准确地把握汉隶章法技艺特点,深汲传统精华的营养消化融合,并从中寻找到创新的传统依据。整幅作品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字与字、行与行的排列上很少留白,格满行密,给人的感觉就是满。为使满而不滞,其通过一些字的点、画灵活处理,做了不少“活眼”。如“涉”“就”等字,不仅赋予单字活力,也使整幅作品满而不板,于方正中见灵动,茂密处见空灵,似欹返正,拙巧并存,妙趣横生。其笔画肥瘦有度、粗细得当,作品整体布局匀称,形态凝重端庄,堂正大气,很有韵味。创作中伊秉绶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浓而不刻板、黑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使得笔迹粗壮而性情温和。这是伊秉绶隶书章法大巧若拙的生动体现,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整幅作品雄强遒劲,毫不夸张,意到笔止。乍一看似乎有些平淡呆板,但细品,则觉齐而不滞、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挺拔雄强中见奇正,雄厚脱俗,给人一种充实、壮大、宽博的美感,拙中藏趣,意境极高。体现了严整中见奇肆的伊氏美学追求,这种章法处理是其独到之处。
古拙内敛、刚劲雄强的书风,看似随性,实则是他心性与古代碑刻书风的一种高度自然的融合。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云:“至伊墨卿、桂未谷(馥)出,始遥接汉隶真传。”由此可见,伊秉绶的隶书取法汉碑,植根于汉隶,摄古隶神理,悟其真髓,融会贯通。他把传统技法的精华和个人的审美追求完美融合并运用到创作中,进行大胆创新,在坚持隶书基本法理的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础上,弱化传统隶书的“蚕头燕尾”,嵌入篆籀笔法,且能够达到整体协调统一,使其作品个性鲜明自开面目。看似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深刻的内涵,丰富了隶书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朱以撒.中国书法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雒三桂.中国书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a42d5b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