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中哪一科最难考

2022-11-02 16:1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代科举中哪一科最难考》,欢迎阅读!
一科,科举,唐代
在唐代贡举考试诸科中,以明经、进士两科规模最大,最受当时社会所重视。明经科是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背诵和理解的程度;进士科的考试主要则是考士人的诗赋造诣。由于进士科以诗赋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诗赋贵乎创作,比背诵孤经绝句的明经困难。另外,应考进士的人数众多,平均每年及第者不过二十余人,比明经的录取人数少,可见进士及第极为艰难。当时有一句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说30岁的人才考取明经科,算是年纪大的了,而50岁就考取进士,还算是年轻呢!这句话正说明了要考取进士科很难。唐代每次贡举,应明经、进士科的省试考生少则数百人,多则有两三千人。就录取名额而言,明经取士人数最多。虽然每次都不超过一百人,但也比进士的录取人数约为二三十人为多。

明经科



唐代明经主要指通两经者,并兼《孝经》《论语》。其考试内容时有变动,但主要离不开先帖经,然后口试大义、答时务策三场试。实际上,它的取录标准是以帖经、口义为重,即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背诵的熟练程度。明经科的第一场考试是帖经。所谓帖经,形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题,它先将所习经书一页的两边都掩盖上,中间只留一行,裁纸为帖,每次帖三个字,让应举人答出所帖的文字,一般每十条答对五条或六条为“通”,即合格。口试大义是明经科的第二场考试它也是从经书中提出一些问题,应举人按照经书的正文或注疏,直接口答。口试大义有时也会以墨义代替,考试内容相同,只是墨义改为以笔写出答案而已。无论是帖经或口试大义,通常只要死记硬背经书正文或注疏就可以了,一定真正了解经书的含义。因此通过帖经、口试大义的士人,往往难以应付接下来的答时务策的考试所以很少人能通过明经试策。主考官也很少以试策成绩取人,而多以帖经、口试大义作为取录的标准。难怪唐玄宗在诏书上也说,明经考试“非选士取贤之道”《唐会要》75〈贡举上帖经条例〉

进士科



唐代以进士科最为显贵,成为最为人所称羡的入仕途径,连贵为皇帝的唐宣宗也十分羡慕进士,以至于在宫廷中自题“乡贡进士李显龙”,把自己当成进士。进士科起初只试策,后增为帖经、杂文及试策三场考试玄宗天宝年间,杂文改为专试诗赋,而进士应举人如果不擅长帖经,也可以用作诗代替,称为“赎帖”。于是,诗赋成为进士取士的主要标准。唐代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王维、刘知几、陆贽、颜真卿、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都是进士出身。盛唐以后,即使位极人臣的宰相,如不由进士出身,“终不为美”有所遗憾。因此,可以说唐代进士科之发达,唐诗之兴盛是互为因果的。进士科的日益发达,尤其对唐代中后期诗歌的兴盛,起了促进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a3be8855b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