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析疑 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 《望洞庭》

2022-04-13 16:00: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望洞庭》析疑 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 《望洞庭》》,欢迎阅读!
洞庭,二首,析疑,上册,古诗


《望洞庭》析疑 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

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 “湖光秋月两相和 ”的 “和 ”,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查《现代汉语词典》 “和 ”字的

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二是读。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 “和 ”还是读作第二声为妥。其理由有三:一、 “和 ”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 “相 ”或 “谐 ”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 “和,相应也。 《广 ·释古三》也说: “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强调: “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 “和

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在古代,即便是 “唱和 ”的意思,也不能读为 “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 “和 ”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 “和 ”也不应读作《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 “和 ”字读时,一是指 “和谐地跟着唱 ”;二是指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 “跟从 ”与 “依照 ”的



意味。联系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如果将 “和 ”字读作解为 “跟从 ”与 “依照 ”,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其三:⊙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 “相 ”是 交互 的意思,所以只有将 “和 ”字读作解为 “应 ”或 “谐 ”,才能与上文 “相 ”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那就会使

“和 ”字涂上 “跟从 ”或 “依照 ”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 “刘诗中 ‘两相和 ’的 ‘和 ’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是否正确。其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第二、 “镜未磨 ”究竟应作和解释?对第二句中 “镜未磨 ”的解释




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传说

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 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镜未磨 ”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 “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 “镜未磨 ”,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 “镜未磨 ”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一句还是理解为 “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 ”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 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第三、 “青螺 ”究竟是何物?最后一句中的 “青螺 ”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 “青螺 ”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 “青螺 ”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 “青螺 ”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 “青螺 ”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为什么人们会把 “青螺



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 “螺 ”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9f82329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7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