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断桥残雪》,欢迎阅读!
五、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杭州西湖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西湖断桥,当然还是“白娘子”!白蛇出现在这里,西湖自此又见爱情。并且:“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最终,那怕千年等一回,我心无悔。
六,草桥结拜:说的是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146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
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上杭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梁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祝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但祝父却将英台许配马家。梁山伯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祝英台闻梁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突起旋风挡路,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梁祝”故事,起源就在“草桥结拜”。后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我们也因此知道了盛中国,知道了俞丽娜。 进入网络时代,网友自发形成了GGMM的称呼潮,据说就是为了纪念17岁的梁和16岁的祝的“草桥结拜”,就是不断演绎先“兄弟”、再同学、后情人的自然过程。
七,尾生抱桥而死 桥,《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尾生抱桥而死,后陆游有诗云:“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八,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源于滇南蒙自,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时风景优美,常有文人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
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讨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快,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九,鹊桥 鹊桥是中国著名古典爱情神话传说。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多个流传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都离不开鹊桥。这众多版本其中一个是相传牛郎聪明勤奋,可惜父母早逝,又被哥嫂欺负,后来哥嫂决定分家,只将一头老牛分给牛郎。至于织女,是王母娘娘的七个外孙女中年龄最细的一个,由于擅长纺织,能织出无缝的天衣,故被称为织女。
有一次,七姊妹一同下凡到湖边沐浴,织女遗失了衣衫不能返回天庭,就嫁给了牛郎,还生下一对儿女,一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惜仙凡相恋有违天规,此事被玉皇大帝发现后,下令将织女押回天庭受罚。 牛郎用竹箩挑着一对儿女上天寻妻,当快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用头上金簪,划出一道巨浪汹涌的银河,将他们分开。自此,牛郎与织女唯有隔河对泣,喜鹊怜悯夫妻分隔之情,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晩(七夕),上千上百的喜鹊在银河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以解相思之情。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巧节,又称七姐诞、女儿节、乞巧节,核心就是相会。宋著名诗人秦观有《鹊桥仙》,说的就是这个爱情故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奈何桥 “奈河”,是佛教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传统中国的地府观念,后来与佛教的地狱阎王、来世轮回等观念发生了契合,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现在民间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桥的俗信。大约到南宋时,民间的地府传说,逐渐将冥府鬼都确定在四川省的丰都县。其中包括人们常说的阴阳界与奈何桥,而丰都鬼府的奈何桥,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座了。
在丰都名山寥阳殿前,有并列的三座石拱桥。三座桥均建于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左边为金桥,右边为银桥,传说走金桥的人能升官发财,过银桥的人可健康平安。不过在通往阴曹地府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过中间的奈河桥,金桥、银桥只能在还阳时才能走。民间传说,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每桥宽仅四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铺砌,两端各有两级踏道。桥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据资料记载:该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明朝蜀献王朱椿建在寥阳殿前的观瞻物,距今已500余年,后被佛教徒改为“奈河桥”,桥下石池称“血河池”。 丰都的奈何桥,有两幅桥联分别为: 一是:积德修行,奈何桥易过 贪心造孽,尖刀山难逃 另一则为:三步跨过奈何桥,知尔是善是恶 一气走通金银道,赐汝发福发财 还有就是奈何桥的故事,叫做奈何桥上等三年。讲的是一个非常有才的男孩爱上了一个他们镇上非常漂亮的女孩,他们非常的相爱,私自定下了百年誓约,决定到一百岁一起死,谁要97岁死,谁就在奈何桥上等三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9e75d4b31126edb6e1a10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