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打印版)》,欢迎阅读!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d.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录了一些虚词。
e.《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条,有助于我们了解先民们在自然百科及生产劳作方面所创造的各类事物名称以及用以表现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词条。(P85) 3、郭璞《尔雅注》
“多引今语”是郭氏《尔雅注》的一大特色。除《尔雅注》外,郭璞著有《穆天子注》《方言注》等。(P87)
4、《广雅》:是《尔雅》之后集先秦两汉训诂资料之大成的重要雅系著作。(P92) 5、《广雅》著者:曹宪《博雅音》、钱大昭《广雅疏义》、王念孙《广雅疏证》(P94) 6、《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全书十五卷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目一卷。首次根据六书理论,把九千多个汉字用540个部首统一起来,始一终亥,分部归属,不相亲厠,创造了按部首统领汉字的方法,为后代所沿用。(P101) 7、《说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许慎是汉语言文学的开创者。(单选)(P102) 8、《说文》的意义:一是对“六书”理论作了阐述,并据此“说文解字”。二是首创以部首的字典编纂法,为后代字典辞书树立了榜样。(多选或解答)(P102) 9、《说文》的体例是:每说一字,先列小纂字头,再一次解释字义,分析字形,有时进一步说明读音,如果该字有不同于小纂的古文、溜文以及或体、俗体的话,附列于后,统称为重文。(p102)
10、段玉裁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单选) (p106) 11、《玉篇》南朝顾野王撰写。(单选)(p111)
12、日本空海撰于唐太和年间的《纂隶万象名义》三十卷,是模拟《玉篇》之作。(单选)(p114)
13、唐代颜元孙代表作为《干禄字书》,宋代玉洙代表作为《类篇》,辽释行均代表作为《龙龛手鉴》,元朝戴侗代表作为《六书故》,明朝张自烈代表作为《正字通》,清代张玉书代表作为《康熙字典》。(单选)(p114)
14、《方言》是扬雄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本书所解释的包含包括两个方面,即:和今语相对的绝代语,和通语相对的别国语言。(p115) 15、注意116页的那些例子,知道例子出于哪本书。
16、第一个给《方言》作注的是东晋的郭璞。(P118)(单选) 17、戴震代表作为《方言疏证》,钱绎代表作《方言笺疏》。(P121) 18、《释名》是东汉刘熙撰写的,它是汉语词源学研究的开山之作。(P123) 19、《释名》共八卷,凡27篇,它的释义方式基本上采用声训。《释名》的声训有同音声训和音近声训两类。(P124)
20、《释名》试图完全采用声训的办法来揭示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探讨事物得名之由。(P124)
21、《释名》的意义:首先,《释名》的声讯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其次,《释名》保存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古代语音资料。第三,《释名》在解说词义时使用了大量的
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
1、《尔雅》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辞书编撰史的开始。(P83)
2、《尔雅》的特点
a.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词典,有十分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采用了直训、义界、辩析同义词等多种释词方法。
b.汇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古词古意,是研究先秦以来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c.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
东汉词语,可借以了解汉代词语的基本面貌及发展演变。第四,书中收释了许多名物词,对了解汉代社会风情,解读古籍颇有助益。(P127—128)(简答题) 22、《释名》通常的训释方式是:先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解释词义,然后再做具体的阐释说明,这后一句的阐释说明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其中不乏新词。(P127)
23、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对《释名》的系统研究著作,其中以毕沅的《释名疏证》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補》为代表。(P130)(多选)
第五章 训诂著作(下) 其他训诂专书
1、陆德明代表作《经典释文》(P133)
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P1) 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P1)
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P2)
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
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P7)
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P8)
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P17)
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
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 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P54)
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
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P57)
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P58) 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P58)
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史部方面,刘宋裴松《三国志注》。子部方面,有魏曹操《孙子注》、王弼《老子注张湛《列子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与同时期经书注解不同,比较注重字词训诂。(P66)
9、唐代的古书注解工作十分兴盛,经书方面有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史部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P68)
10、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和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合称“《史记》三家注”。(P68)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 第 1 页 共 3 页
2\玄应代表作《一切经音义》,也称《众经音义》、《大唐众经音义》、《玄应音义》。“一切经”也称“大藏经”是佛教全部经典的总称。此书成于贞观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音义。(P134)
3、慧琳代表作《一切经音义》,又称《大牂音义》、《慧琳音义》。(P135) 4、服虔代表作《通俗文》,何承天代表作《纂文》,陈士元代表作《俚言解》,翟灏代表作《通俗编》,钱大昕代表作《恒言录》,郝懿行代表作《证俗文》、《晋宋书故》(P137—P142)
5、我国诞生系统的语法研究著作的时间相当晚,一般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近代语法学建立的标志。(P143)
6、卢以纬代表作《助学辞》,《助学辞》初称《语助》,它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也是虚词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此改变了古籍注释中零散训释的传统,标志着语法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P144)
7、刘淇代表作《助字辨略》,《助字辨略》是我国虚词研究史上一部重要而独具特色的著作。(P145)
9、王引之主要著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P146) 10、裴学海代表作《古书虚字集释》。(P149)
11、根据笔记内容,可以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型、历史琐闲型和考据辩证性型三类。(P151)
12、唐代是考据型笔记开始兴盛的时期,如:颜师古《匡谬正俗》、封演《封氏闻见记》、李匡义《资暇集》、苏鹗《苏氏演义》。宋代也涌现大批考据笔记,如:沈括《梦溪笔谈》、王观国《学林》、吴曾《能改斋漫録》、洪迈《容斋随笔》、程大昌《考古编》、陆游《老学庵笔记》、王楙《野客丛书》、王应麟《困学纪闲》(P151—152)
13、颜之推代表作《颜氏家训》,颜师古代表作《匡谬正俗》,王观国代表作《学林》,李治代表作《敬斋古今注》、焦竑代表作《焦氏笔乘》,黄生《字诂》、《义府》,王念孙代表作《读书杂志》,王引之代表作《经义述闻》(王念孙是王引之的父亲),俞樾代表作《古书疑义举例》(P152—P166)
第六章 训诂的条例和术语(考试重点)
1、训诂的常用术语有两类:一类是抽象术语,指形训、音训、和义训。另一类属于具体术语。(P169)
2、形训的概念: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就称为形训。(名词解释)(P170)
3、形训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注意后面的例子)(P170)
4、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再参照《说文》。二是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P170—P171)
5、声训的概念: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次的来源,就是声训。也称音训。(P172) 6、历代注释者使用声训,除了兼带着释义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探求词源。(P172) 7、声训到魏晋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从晋人开始,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形声字声旁的作用。(注意在此段中列举的杨泉说的话)(P173) 8、宋代王圣美更进一步提出了“右文说”(P173)
9、声训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其次,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须依据古音,切忌以今度古,根据今音想当然的侈谈阴转、通假,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论述题,在记的时候需结合175页最后一段来理解)(P175—P176)
10、义训的概念:除了形训、声训以外,其他直接训释字词的方式都属于义训。(P176)
11、从释义的类型看,义训可分为:同义相训,也有相反为义的,通称“反训”。(P176—P177)
12、同义相训又可分为:用同义词来解释同义词的,用同义词互相训释的,称为“互训”,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的,也称“递训”。(P176)(注意176页的那几个例子,结合记忆,方便理解)
13\、反训的概念:所谓“反训”,就是一个词同时兼有正反两个义项。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揭示的,是晋代的郭璞。(名词解释、单选)(P177)
14、从释义的方式看,义训可分为以下三种:1.有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的;2.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的,也称“义界”;3.有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注意179页的例子,理解记忆)(P179)
15、“某,某也”这是古书注解和训诂专书中最为常见的训诂术语。它的特点就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P180)
16、“曰、为、谓之、之谓”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都是放在术语的后面。他们的基本用法都是解释词义。(P180)
17、“谓、言”这两个术语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既可以解释字词,也可以解释句子;其基本用法也相似,都是把被诗词放在术语的前面。(P181)
18、“猶、亦”使用这两个术语时,被释词都处于术语的前面,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或某种对应的关系。(P183)
19、“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采取的是声训的方法,也就是说,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或音同的关系。(P184)
20、“貌”这个术语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后,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被释词处于术语的后面。(P184)
21、“属、别”是两个说明事物种类的术语。(P185)
22、“辞、词、语助”汉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或“词”(P185)
23、“读曰、读为、读如、读若”这几个术语,或者用来训释假借字,或者用来标明字读。(P186)
24、“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前四个术语有用本字来说明假借的作用。“破读、读破”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改变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词性和意义的转变。(P187—P188)
25、“当做、当为”这两个术语一般认为是用来纠正文字错误的,指出、纠正文字错误,这是它们得得主要用法。(P188)
26、“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这是一组列举不同说法的术语。训诂学家在解释字词或文句的含义时,再做出一种解释后,有时还会举出另外的一种解释,以给读者提供参考。(P189)
27、“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对言、散文、对文”这些术语是用来说明近义词之间的通别的。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着眼于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点;所谓“析言”则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P190)
28、“析言”又称“别词”,“浑言”又称“散言”、“散文”,(P191)
29、衍文的概念:衍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也叫羡文。(P191) 30、脱文的概念:脱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坎坷过程中丢失的文字,也叫夺文、阙文。(P192)
31、倒文的概念:倒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导等(P192)
32、错简的概念:错简,本指竹简前后次序错乱。后来泛指古籍中文字颠倒错乱。(P192)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9dd5d3b31126edb6f1a10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