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经》解读》,欢迎阅读!
《心经》解读
260个字的《心经》,则浓缩了整整600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所以,它才被称为“心”,也就是心要的意思。《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度过生死的苦海,达到涅槃彼岸的诀要。这个诀要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语,特指洞察万物皆空的一种智慧。在佛法之中,“般若”被称为“诸佛之母”。意思是一切佛都是因为证悟了般若智慧,才最终得以成佛。般若代表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众生修行成佛的依据,被视为佛教的法印。通过《心经》,人们可以把握佛法的精髓。领悟般若智慧,解除烦恼和痛苦,达到永恒安乐的彼岸。
《心经》的说法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用他深刻广大般若智慧,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发现一切万法都空无自性。空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一切万法因缘而生,所以空无自性。同时,因为空无自性,所以又缘起万法。观世音菩萨说,所有处在生死无常之中的众生,只有领悟了这一真理,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的痛苦。
于是,他以佛陀诸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为说法对象,把这个道理分析给大家听:
佛法认定,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自我,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组合而成,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就称为“五蕴”。色的意思是一切有质碍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 “物质”,与
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物质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我们的精神。心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概括起来就是“五蕴皆空”。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执着,所认为实有的五蕴集合体——自我,并非实有,而是“空”。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某种程度上阐述了万物因缘生灭、变化无常的性质。
人从咿呀学语的儿童到健壮的青年,而后到衰老的晚年,每一秒都在因缘生灭、变化无常。没有人可以抓住一个常住不变的实体。人是如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万物,莫不如此。当代科学通过观察物质最微观的层次,细胞、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等,发现它们也都是刹那间因缘生灭,找不到一个常住不变的实体。我们的精神活动也是这样,找不到它所处的方位和实体。
空性是万事万物真实的本来面目,而这一空性的相状就是经中所描述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教所描述的空,并非是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之外,另外存在一个“空”,也并不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消失、断灭后才是“空”,而是事物当体即是“空”。这也就是“色即是空”。佛教所讲的“空”,也不是断灭的虚无。虽然本性为空,却能缘起万法,这也就是“空即是色”的意思。对于“受、想、行、识”四种精神性的存在,也是同样的道理。“空”是一切事物的实相,观世音菩萨说,不仅五蕴皆空,佛教中所讲述的十二处、十八界,甚至包括佛陀曾经讲过的教法:十二因缘、四圣缔、涅槃等都为“空”。从空性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都空无自性,都不是我们所执着的实在。
物质并非实在的物质,感官并非实在的感官。意识也并不是实在的意识。甚至轮回也并非是实在的轮回。生老病死,前生后世也都如幻如化。既然轮回是空,所谓轮回的原因当然也就是空。对不实在的轮回超越也是空。涅槃以及证得涅槃的方法也为空。同时,又正是因为空性,一切事物才会表现为一种受因果法则支配的虚假的存在。这就是佛法常说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诸法实相。证悟这一诸法实相的空性智慧,就是般若。
观世音菩萨指出,当一位菩萨具备了般若智慧以后,就会认识到一切事物空无自性,毕竟不可得。他就会以“无所得”作为修行的法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所得”既没有“能得”的主体,也没有“可得”的对象,更没有“得”这一行为。龙树菩萨说:“诸法空相亦不可得”。我们以“无所得”作为修行的诀要,就能心无牵挂,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一切恐惧痛苦全都化归空性,就能达到究竟解脱的涅槃彼岸。
由此,我们就能够明白,只有般若智慧才是真正能够消除一切痛苦的无上妙法。是佛法的大总持、大法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十方三世诸佛,正是依靠这种智慧,才成为了伟大的觉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98a35afb307e87100f6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