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齐白石的“似与不似”

2023-01-09 00:30: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齐白石的“似与不似”》,欢迎阅读!
齐白石,浅析
浅析齐白石的“似与不似”

作者:田恩霞

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9



/ 田恩霞

【摘要】齐白石的一生都致力于艺术创作,既能够汲取古人的营养丰富自己,又能在此基础上升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似与不似”,是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拓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以雅俗共赏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并从一个方面反映出20 世纪艺术风格的新追求。

【关键词】似与不似;形神兼备;传神

齐白石于1863 年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吉子坞星斗塘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在艺术创作上齐白石一生最多的作品是花卉、翎毛、蔬果、草虫题材。早期绘画主要汲取民族民俗艺术,他接受了明遗民画家及扬州诸画家的某些特长。他在58 岁时写道:“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五出五归后,在陈师曾的建议下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变法,最终形成独有艺术创作风格

纵观他的艺术作品,从他的随笔诗文题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艺术创作上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似与不似”。他曾在作品上题款:“作画妙在似与不似,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谓“似”,就是指艺术应该来源于客观现实,以客观对象为根据,创作对象应该是现实的真实的反映。他曾经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因此纵观齐白石的作品,其题材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所谓“不似”,就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想象、理想和创造融入到艺术创作中而得出的物象。这两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强调“似”而忽略“不似”其结果是作品不能反映事物的精神本质,从而也就削弱了作品的创造性和教育的作用。而强调“不似”忽略“似”,其结果是失去了真实性,同样否定了作品的思想性。

艺术创作上齐白石善于运用巧妙、精炼而又有力的笔墨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善于强调对象的要点又不忽略应有的细节,而使它们的形象形神俱备;由于他的画中的物象能表达出对象的生命和神采,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观点,是艺术史上的进步,是符合人民需求的艺术

齐白石最大成就的来源是他敢于拓新的创造性,他的独创性就在于忠于客观对象本身的“形”和“神”,灵活地运用国画艺术的表现规律。以谢赫“六法”而论,把它引入艺术的首先是对前辈作品的“传移模写”。从临摹入手,学习民族民俗画在“经营位置”“骨法用

笔”“应物象形”等方面的规律。能够在构图、明暗、色彩上达到完美无缺,达到“气韵生动”的地步,也就是他所追求的“形神兼备”。他经常注视鸟兽、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描写它们的动态;描写不根据空想,“传神”“写照”都是从客观物象出发。

纵观白石老人的作品,有细到丝毫毕现的虫虾,有粗到寥寥几笔的花草。不管是粗是细,都表现出形神俱备的境地。试看老人的虾,那两根敏锐的触须,真有一触即动的感觉;再看他画的墨蟹,那脚爪活动的真实状态,这些都不是靠临摹或者主观主义所能臆造的。老人曾经说过,他所作的墨蟹,与那些伪作的很容易分辨:他画的蟹腿是饱满而扁平的,伪作往往是滚圆的;他画的蟹是横行的,伪作的常是蜘蛛似的向前爬行,由此可知,老人对物象的认识和表现


又是何等的深刻。对这些生动的形象,我想任何人都要承认老人的作品是写实的。然而这些形象与真实的物象又有相当远的距离,画面上的形象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渗入了画家的感情,其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正符合“似与不似”这一创作指导思想。

齐白石的一生都沉浸在绘画艺术中,他生在形式主义绘画统治中国画坛的时代,以清四王为代表的纯“以古人为师”的方向,影响到后来的很多“正统”画家走着“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的道路,造成了当时艺术脱离生活的消极倾向。虽然当时也有一些在野文人画家继承了明代遗民画家和“扬州八怪”画家的传统,反对公式主义,强调创造,但是他们大都轻视客观对象,太重视主观想象,不能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齐白石以其长期的创经验,在绘画上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绘画风格。在艺术创作上他反对形式主义。既不使艺术为自然现象的机械模仿,又能把当时信笔涂抹的“写意”画从似是而非的陷阱中拯救出来,使得其作品反映现实时又达到了“形神兼备”。还是看白石老人的虾,真实的虾身体有六节,而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却只有五节。这是因为白石老人做过比较,从美学角度来讲,五节的虾远比六节的更美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白石笔下的虾是真实的虾但又不是真实的虾,这就说明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与艺术家的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经历着长期的创作生活,齐白石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关于创作的态度和主张,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他反对生吞活剥的抄袭,一味摹拟古人,嘲笑千篇一律的艺术贩运者。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提出画家一定要在生活的实际中体验、摸透所画对象外形的一般性及特殊性,刻画其内在的生命。主张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目所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他的弟子李可染曾说:齐白石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又不观看粉本和草稿(除了特殊的题材),就是“白纸对青天”“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笔墨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说明离开客观物象本真的“神”或徒有皮毛失掉生命的“形”都不能称之为艺术,真正的艺术一定要来自客观的真实同时贯穿主观的理想。

衰年变法后,所作多乱头粗服,线条更简练,更恣肆,看起来很怪,也多有趣,常常耐人寻味。他画工致的草虫,配以大写意的花,两种不同手法的作品统一起来,形成了情调和谐的独特风格,是齐白石的大胆创造。从心所欲地处理题材,又处处有理,笔无虚设。在“似与不似”之间游刃有余。齐白石在辛酉(1921 年)日记曾写道:“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与余常笑昔人,来者有欲笑余者,恐余不见。”虾的精确的形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态,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地变现了出来。白石老人运用的是极简炼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以极简炼的笔墨表现出极丰富的内容是艺术造型的最高标志。

齐白石的艺术思想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不能分开的,他的艺术形象也总是劳动人民所熟悉的,他的身上天生有农村工匠出身的俗气和士气。他从不避讳自己农民的身份,相反它将这种身份在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心运文人之笔融入诚挚的情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境界,使得作品更有生命力,因此他既能够保留文人高雅的一面,又能融入民俗的艺术形式和气质,做到了俗不伤雅,雅俗共赏,这就形成了齐白石艺术生命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龙龚.齐白石传略[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2]郎绍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研究[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田恩霞,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982f4fc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c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