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

2022-08-17 08:10: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古诗文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欢迎阅读!
古诗文,传承,美德,文化,阅读
在古诗文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

作者: 陈其君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4



陈其君

内容摘要: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让我们的学生秉承优良的传统文化美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力于撰作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传承文美德的迫切性和意义。语文课堂有必要让学生在优秀的古诗文阅读中参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铸建起属于本民族的文化脊梁。

关键词:古诗文 阅读 传承 美德

在几千年中华灿烂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更是我们中学生应该传承和弘扬的,而这些传统文化美德,在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其突出,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进一步传承和渗透,进而形成一道中学生特有的传统美德的风景线。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从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绝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做惯家里的宠儿,自我为主心的意识、享乐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学习上、生活上都比较浮躁,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操的熏陶是必要而迫切的。那些在长期历史事件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传承。例如: 《易经》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论语选读》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临危受命的可贵品质,以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独立人格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等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四种思想;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及欧阳修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传统和“天人合一”的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传统文化精伪并存,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使之成为今天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素。如“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苟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以民为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其内存的根本动因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如今我们摈弃封建内核,则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先进理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修己以

安人”“修身在正其心”“齐家”等命题,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凸现出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中特别强调,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从新课程目标上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生在古诗文的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的意义正是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

从近些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所占比例较高,而且高考试卷中所选的古文阅读材料,是以古代那些为人正直清廉、忠心报国、乐善好施的人物传记为首选的,古诗词鉴赏所选诗歌有志存高远、精忠报国、渴望国家统一的内容,又有表现亲朋之间真挚情谊的内容,还有借史立志、借古激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新唐书·张文瓘传》,2010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魏书·胡叟传》,2010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明史·王祎传》,2009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北史·魏德深传》2008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循汉书·宋均传》,2006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南史·何远传》。这些古文考题中所选的人物或博闻强志,为朝廷所重用;或品性介直,为百姓所拥戴;或生活俭朴,为官一方清正廉明;或坚守节操、不徇一己之私情。在他们身上,都展现了传统美德的光辉。然而从近几年高考答题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我校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基础比较薄弱,古诗文阅读能力比较差,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需引导。读不懂诗文,何谈传承与弘扬传统美德?所以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兴趣,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应当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

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还在于对写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能够割裂了历史去奢谈文化创新,只有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才能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毫无疑问,学生写作,可以描写现实,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反思历史,交流自己的观点。甚或,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大多数是那些有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的东西。先秦之时,社会处在变革的阵痛中,各种思想竟相涌现,形成了文学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经过历史的淘沥,很多东西就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确,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我们老祖宗的那套礼义廉耻看不惯,认为那成了束缚我们进步的桎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形成了思想中的一种缺氧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津津乐道,自我陶醉在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的历史功勋的迷梦中,自欺欺人,盲目否认现实。更不能轻率地把传统等同于历史垃圾一样去排斥它。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以读圣人的书,聆听圣人的教诲为最大的荣幸。而现在孩子却对以《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易经》《尚书》 《诗经》 《礼记》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感到一头雾水。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被淡化,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意识却深深根植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孩子对圣诞节和愚人节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中秋元宵和端午重阳。觉得西方的节日热闹,欢快,有趣,而我们传统的节日单调古板。古诗文阅读就是要把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给改变过来,让我们的学生思想更成熟,能体会我们民族精神的极大魅力。我们要把历史和现实融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把在课文中汲取的传统文化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形成一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平和心态,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心态,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陈其君,教师,现居浙江上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974457d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2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