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的形象分析

2023-02-04 06:28: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于连的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悲剧之我见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司汤达把矛头指向大资产阶级特别是封建贵族、僧侣(小说创作于波滂王朝复辟时期)猛烈地鞭笞了反动贵族的黑暗统治,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无耻面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在当时曾起到了反封建的进步作用。《红与黑》这部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连这一形象塑造表现的成功。一人物形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带领读者走进18世纪动荡的法国社会,走进于连的世界。故事以波旁王朝的最后几年为背景以于连的遭遇为主线,广阔的描绘1830年前后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社会风貌。

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于连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送上了断头台。

一、文中的肖像描写预示着于连的悲剧 在小说《红与黑》第四节“父与子”中有一段对于连的肖像描写:

他的两颊红红的,低头看着地。小伙子有十八九岁,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却很清秀;鼻子挺尖,两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似火,此刻却是一副怨愤幽深的表情。

这段描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首先,这个年轻人长得十分清秀,这对他以后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他喜欢深思,探寻问题。他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严,他因之而痛苦着。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是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可惜于连出生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红”与“黑”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路。这段描写还写他在一转瞬间目光里常常显出一种仇恨的表情。于连是生不逢时的,心有着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必须掩盖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现出很虔诚的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这也是小说名字的另一种解释,“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住在他的思想与行动,“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

二.于连的性格发展暗示着于连的悲剧 于连的性格发展是在德·雷纳尔市长家、贝藏松神学院、·拉莫尔侯爵府第这三个典型环境中完成的。斯丹达尔有意识地从社会制度决定人们命运的原则出发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能够历史地、具体地描绘复杂的社


会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影响下人物性格的变化,并通过人物反映出社会的本质特征,从而把环境与人物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于连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第一次登上人生舞台,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

官场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对于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已发现凭学识和才干难以获得成功。当时四十岁左右的神父有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收入,于是他立即决定通过教会的阶梯去攀登他理想的高峰。如果说于连在·雷纳尔市长家时还经常显示出正直的品格,表现出傲慢的反抗,那么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他很收敛自己,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了。

神学院阴森恐怖,那些利欲熏心的神父们都是伪善的无耻之徒。教士们相互猜忌、告密、谄媚、倾轧,受到这种环境的腐蚀,于连几乎变得和他们一样恶劣。他明明是无神论者却扮演成虔诚的教徒,颇得皮拉尔院长的赏识。阴暗的神学院把于连变成了伪君子,同时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

于连到巴黎担任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是他性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中,于连的个人奋斗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同时也遭受了最后的失败。黎是阴谋和伪善的中心。这时于连已日趋成熟,懂得怎样以虚伪抗击虚伪。他效忠主子的机灵,博得侯爵的赏识。在情场角逐上也旗开得胜,费尽心机终于征服了德·拉莫尔侯爵的宠女玛蒂尔德小姐,于连完全陶醉在野心里小资产阶级的反抗性消失殆尽。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他志得意满时,在阴谋策划下,·纳尔夫人寄来一封告发他诱骗的信,葬送了他的锦绣前程。于连狂怒之下急奔维里埃尔城,向正在教堂的德·雷纳尔夫人开了两枪,当场被捕被判处死刑。

连入狱后如梦初醒,开始重新审视现实,他终于明白将他置于死地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想突破阶级限制跻身于上流社会这是统治阶级所绝不允许的。对复辟社会已深感绝望,所以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死相抗,决不妥协。他赴刑前在法庭慷慨陈词,一针见血,充分表达了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扼杀了全部活力和希望的一代人的愤怒与控诉。

三、于连的两次爱情的失败揭示着于连的悲剧

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的诱惑,止于德·莱纳夫人的征服;于连和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始于玛蒂尔德的主动争取,止于于连的消极排拒。他曾爱过两个女人,当他一旦明白社会成功并不就是幸福的时候,他离开了玛蒂尔德小姐,而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90cfb1559eef8c75fbfb37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