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始皇本纪

2022-05-06 17:00:5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秦始皇本纪》,欢迎阅读!
秦始皇,本纪
一、秦国为什么能灭六国

这个问题也许这样表述更为准确:灭六国的为什么是秦国?此问题包含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中国的统一是迟早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最终是由秦国来解决的。

首先,中国为什么能够完成大一统?历史上也有过地域空前广大、通过武力建立的大帝国,但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建成的大帝国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大一统有更深的文化原因。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用血缘关系来连接各诸侯国和天子之间的关系,使得天下诸侯已有“一”的观念。中国的统一原因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连年战争,百姓渴望和平。至于是谁给他们和平,他们根本不会在乎,虽然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他们得到了短暂的和平,但失去了自由。还有观点从中国地理环境、外来威胁等方面分析中国建立大一统体制的原因,这些有一定道理。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下简称《吕著》)还从交通、郡县的初设、小国的灭亡等原因进行了分析,全面而细致。

其次,为什么解决统一问题的是秦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呢?

第一,秦国,而且只有秦国的统治者最早萌发了要完成统一大业的梦想,并且付诸实施。《吕著》认为当时的很多诸侯王都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但他也没有拿出具体的证据,所以我是表示怀疑的。这从秦孝公元年颁布的一个命令中可以看出来。他先回顾了先辈们特别是秦缪公作出的杰出贡献,然后为后来秦国的一段混乱不堪的历史感觉到非常的羞愧,他用了“丑莫大焉”四个字,这实际上说明了秦人的民族意识比其它诸侯国更强。秦人毕竟在文化和血统上和中原各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民族意识,也是凝聚百姓战力的重要法宝。后来的武王对右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算是偷偷摸摸的向最信任的人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也是秦国几代统治者的心迹。可惜这个武王在和部下的一次比试力气的过程中把腿给折断了,不久以后就死了,不然,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可能还会提前。王嬴政十二年,吕不韦死了,为自己独揽大权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十五年,也就是三年以后,《史记》载秦国“初令男子书年”,也就是让天下男子登记年龄,目的就是为发动更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做准备。秦能完成统一,不是一辈之功。

这里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其它诸侯国有没有王天下的想法?有,楚王问鼎就是明证。但他们的目的,似乎还只停留在让周王室和其他诸侯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已,至于消灭周王室、乃至天下设郡县,可能还没有。为什么没有?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大的诸侯国除了楚国和齐国是异姓诸侯国之外,其他几个都是同姓,他们早就有“一”的观念,至于楚国,虽然地理位置不错,但贤君太少,有人才也不能任用;齐国,富国可以,但本身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缺少战略纵深,所以,能够想到并且做到一统天下的,只有秦国。

第二,秦国凭什么统一六国?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原因,比如秦国因商鞅变法以后,实力大增;秦国能任用其他国家的人才;秦国完成统一的战略正确,不错,这些都是重要的原因,缺少其中一个,都可能是致命的错误,导致功亏一篑。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合力的结果,导致我们事后看待一些历史事实的时候,往往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思考其中的原因。但所有这些原因里面,有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秦国商鞅变法以后逐渐成型的耕战体制——以耕养战,以战促耕。

首先说耕,秦国在进行统一战争之前,已经据有了三大粮仓:汉中、关中、巴蜀,很有可能秦国的粮食产量是诸侯国中最多的,这三大粮仓,能够养活5百多万的人口,1百多万的军队。并且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秦国很可能最早的使用了铁农具,并且制定了细致、科学的指导农业的《田律》,看看《田律》,真是为其中细密的程度感到惊叹。包括什么时候播种、收割,下了雨,雨量如何,什么时候不能砍树、捕猎,又什么时候解禁,这些都有。

其次说战,秦国的兵工厂的兵器制造,军队的阵形排列、奖励军功的措施、军种的联合作战,在当时各国当中都是最先进的,这个在《复活的军团》当中有介绍。


然后说耕与战的关系,耕是战的后勤保障,同时,为了奖励前方战士的英勇作战,秦国设立了军功制,把后方的农地用来奖励有军功的人,这样为了获得更多的农地,前方的士兵就会去征服更多的土地和人民。

简单一点来说,秦国通过这个一个体制,就是要让百姓只做两件事情,要么在后方努力生产要么在前线奋勇杀敌,至于商业文化等等,统统的都是多余的,甚至那些游手好闲、弃农经商的人也会被判刑,诸子百家的书也统统烧掉(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但和秦国一贯以来的治国思想是一致的)。怎么保证这个战争机器能够运转并且高效有序的运转呢?这就是法律,所以秦国的法律如此严苛、如此细致。 二、一个问题

在读《秦始皇本纪》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秦始皇的这个战争机器为什么二世而亡?曾经能征善战的秦国军队,为什么最终归于失败?这里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理由,就是秦始皇的暴政,但这个答案过于简单,简单得忽略了很多历史的真相。

我个人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同样也是因为这个耕战体制,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耕战体制的情况下,人成了战争机器的一个零件,但人毕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人是有情感的,有人伦的,但在秦国的法律下,人伦被抹杀,父母兄弟之间甚至可以相互揭发。这种畸形的体制的弊端,吕不韦早有察觉,他在《吕氏春秋》当中就一再的强调孝道。在《史记》中,我们看到秦国的对外战争中,动辄就是斩首数万,但吕不韦做丞相的时期,秦国斩首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但吕不韦倒台之后,又多了起来。为什么这种耕战体制取得了最初的成功后又崩溃?个人认为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耕战体制的前提是耕,就是要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拿来分封有功的将士,但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完成,能够供开垦的良田越来越少,所以因功授爵的情况可能会减少,当然,原来那些田地的主人可能前线阵亡而使无主土地增多,但总体上土地是偏少。

第二个,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向中原和东部移植秦文化努力的彻底失败,少恩寡情的耕文化毕竟和讲求人伦的中部、东部文化有巨大差异,所以,秦二世时,各地诸侯残余纷纷揭竿而起,形成混乱的局面。 三、两个人物

读完这部分内容,要感慨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秦二世胡亥,一个是赵高。

胡亥本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因为吵着要和秦始皇一同出游,所以才有了机会。赵高为什么要更改秦始皇的遗嘱?赐死扶苏、改立胡亥?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大臣改立事件,大多都掺杂着大臣的私心,像前面我们讲过的赵盾背秦事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大臣控制局面而为,李斯做了帮凶,尽管最后良心未泯,苦谏二世,当然也可能是良心发现。(对于赵高矫诏改立胡亥一事,吕思勉先生是表示怀疑的,他认为始皇让扶苏监军蒙恬就是已经不打算立他为太子了。

胡亥本来没有继承大统的资格,也缺乏控制局面的能力,同时也没有驾驭大臣的智慧。所以他就特别心虚,虽然心虚,外表上不能让人看出来,所以他仍旧和他老爸一样,全国旅游、大兴土木因为心虚,所以他就特别害怕下面的人会起来反对他,他把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一个个杀死,特别是扶苏和蒙恬。所以史载子婴继位时真成了孤家寡人。胡亥的心理也特别的脆弱,当别人告诉他反情时,他居然把这个报信的人给关起来了;后来又有人来报信了,他才慌了,问大臣们怎么办,大臣知道皇帝不想听坏消息,就骗他说那是一些小毛贼,都解决掉了。当李斯、冯劫、去疾苦谏二世应该改变统治政策时(其实这是唯一的机会)胡亥居然把责任全部推倒他们三个身上,并把他们全部下狱,看来耳朵里听不进坏消息,和他老爸一样的。秦二世心理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他不认错,因为他如果一认错,就是否定了他老爸的做法,这个问题就搞大了,他没有这个魄力,也没有这个拨乱反正的能力,那他就不怕失去天下吗?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赵高和章邯身上,一内一外,一文一武。


可惜所托非人,其实赵高导演“指鹿为马”的时候,如果胡亥还算是一个聪明的人的话,就应该看清赵高的真面目,可见胡亥不仅心理素质不好,连智商都很低。

再看看赵高这个人,这个人在权力面前完全丧失了道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二世玩于股掌之间。中国古代此类误国权臣总是层出不穷,原因何在?说到底就是制度的问题,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上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别人控制了皇帝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国家,特别是丞相这个职位,权力大,离皇帝又近,是最有可能控制皇帝的人选,所以历代皇朝为限制相权可谓是煞费苦心。子婴杀了赵高,可见其贤,但是太晚了,霸气的项羽来到咸阳以后,就把子婴给杀了,秦朝就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8f72e7fc850ad02de80418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