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狮子怒吼 惠帝吞声》,欢迎阅读!
狮子怒吼 惠帝吞声
600多年前的1402年,大明朝应天府(今南京)皇宫的一场大火,把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上位才四年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烧进了烟雾弥漫的历史谜团。
只可惜啊,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把万里江山交给长孙朱允炆,却没有给他留下几个能征善战的武将,这位从小喜爱诗书画的文弱皇帝带领一帮文臣迎战功勋卓著的燕王朱棣的反叛,他甚至于还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善良地叫部下在战场上不要伤了自己的亲叔叔朱棣。一头满血复活的狼与一只纯善的羊在对决,他的败亡好像也在意料之中。
也许,在外人看来,虽然他们叔侄之间的帝位之争太过于残酷,但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按理说,朱元璋在几乎除尽所有开国功臣的时候,应该会想到这些后果,但他还是这样做了,朱家的天下没有旁落他姓,也许能让在天的他稍为心安。
因为朱元璋去世时长子也即太子朱标已经病故,按帝位传长子的规矩,他只能把帝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还有,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第四子燕王朱棣成为了朱元璋皇子中的最长者,他当天子好像也在情理之中。但有野史说朱元璋怀疑朱棣不是他的亲生子,所以即使朱棣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传位给他,不是因为巩固北方边疆的需要,朱元璋早把它除了。一个是合理合法且光明正大的继承人朱允炆,另一个是雄霸一方、对南京政权虎视眈眈的燕王朱棣。都是他的皇子皇孙,对于这种事情,朱元璋也很难做出决断。历史就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在太子李建成,以及战功卓著的次子李世民之间难以抉择,最终造成了“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后果。也许,他们都在亲情与江山之间难以决断,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互相决斗,并让老天爷去选择吧!
古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朱棣和朱允炆也没有逃脱成王败寇的规律,只不过为了让自己的反叛合法化,朱棣就是在建文皇帝为实行中央集权,开展“削藩”行动后,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的。在1402年占领应天府后,他又假惺惺的痛哭不已,并以皇帝的礼仪安葬了被认为是烧死了的建文皇帝的尸体,还封以谥号惠帝。俗话说:“一将成名万骨枯”,而一个人想要得到龙椅,他根本不会在乎手足相残、父子反目,以及这龙椅下面被漠视的千千万万的性命。
可以说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主要是针对实力最强的燕王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一大错误。他并没有先削最强势的燕王,而是先从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这样不仅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共同抵抗建文帝和政策,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以图拼死一搏。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已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自封为皇帝,后人尊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而建文皇帝的下落成了历史谜团,直到今天,全国有数十个地方都有他的传说,也许,此后的几十年,他真的游历了很多地方,留下了很多的传说,其中也有可能是有其他人借用建文皇帝的名号来抬举自己,但不管怎么说,他从此再没有在正史上出现过。
在众多的建文皇帝传说中,仅在云南,就有两个地方,一个名人和建文皇帝有关。一个地方是我这次去寻访的武定县狮子山,这里的故事最多。另一个是石屏县,这里在明清时期出了大量的举人、进士、官员,据说就与建文皇帝带来云南的众多文臣在此落脚安生有关。还有一位名人就是云南晋宁人郑和,他受明成祖朱棣的任命,七次下西洋寻找建文皇帝的下落。
而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之所以被认为建文帝在此为僧并终老的地方,的确有很多物证流传下来。沿着陡峭又长满青苔的青石山梯,盘旋而上,一座仿皇宫样式的建筑呈现在眼前,这是位于正续禅寺内的藏经楼。将佛教建筑按照宫廷建筑仿建,是违背常理的,而这种违例,
1
全国大大小小的佛寺中仅此一处。走进藏经楼,正堂为惠帝祠阁,整个祠阁内部如同金銮宝殿,殿内正前方的塑像穿着僧衣却端坐龙椅,身旁站立着随臣杨应能、叶希贤,大殿两旁更有二十一位随行臣子牌位。
正续禅寺里还悬挂着多幅明、清楹联,其中大约有14副是写建文帝的,如“叔误景隆军,一片婆心原是佛;祖兴皇觉寺,再传天子复为僧。”“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等。这些楹联无非就是满怀幽怨地指责朱棣小人不仗义。联内所说的皇觉寺,指朱元璋早年为僧之所;“叔负侄”指朱棣篡夺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显然,作此联的古人坚信朱允炆曾在此为僧,并寄以同情。联中“衣钵相传”语,概括了祖父朱元璋由僧为帝,孙子朱允炆由帝为僧的沧桑巨变,构思精奇,说尽了这段千古巧合的无情史实。
在狮子山翠柏亭的一面白墙照壁上,留有一首据说是出自建文帝的诗作《七言送怀》,这首诗似乎更加做实了朱允炆在此终老的事实: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云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从中可以读出幽怨,也读出愤恨和不平。人在庙堂念经,心却在朝堂留恋,是何等的无奈和可悲啊!
牡丹胜境是狮子山的拳头品牌,也是云南人赏牡丹的最佳地。牡丹园里一株有600多年历史的牡丹亦用以说明此地和朱允炆有牵连。相传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金川门,建文帝乔装僧人从密道潜出应天府,浪迹天涯。流亡随从中一位大臣的女儿牡丹,誓死追随建文帝,途中对其悉心照料,两人患难与共,日久生情。可好景不長,牡丹姑娘因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不久便疾病缠身,香消玉殒。建文帝思痛葬之,奇异的是次日坟头竞长出株牡丹,建文帝深信这是牡丹姑娘的化身,拔了随身携带,最终植于正续禅寺内,经建文帝精心呵护,牡丹年年盛开,花大如盘,后取名“狮山皇冠”。如今,狮子山已建成牡丹文化园、牡丹山水园和牡丹观赏园三个园区,占地百余亩,有9个色系,120余品种,共4万余株,为西南最大的牡丹园。
还有,狮子山正续禅寺里的古茶花、龙凤柏、柳杉都、传说有建文皇帝新手所栽种,就连续僧人取水的月牙泉相传也是建文帝带领众僧挖出来的。
现在的武定狮子山,占地面积13.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2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因山形酷似一头俯卧的雄狮而得名。以正续禅为中心,周围元、明、清各时期的古迹甚多,在悬崖峭壁间,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由于这里空气潮湿,高山流水常又年不断,所以石碑,牌坊、石头狮子,以及大树杆上都长满了厚厚的青苔,给人一种沧桑古旧的感觉。看着这里的一景一物,都仿佛是从千百年前的历史中走来,能向我们诉说那些传奇故事。
现整个景区融文物古迹、山水风光、康体休闲、娱乐度假、民族风情为一体。主要有700多年的正续禅寺、以及飞云长虹桥、观日亭、万佛塔、平顶玉湖、蛇石、徐霞客亭、西南地区最大的牡丹园、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共计100多个景点。在观日亭可以俯瞰武定县全城,在县城抬头也可以看到狮子山,但因为此山高大,从公路盘旋到景区却有12公里的路程。
在这个深秋的上午,时断时续地飞着小雨,狮子山上时而雾汽缭绕,时而阳光穿云。站在最高处“谁劈峰”上,我突然想起对联上“狮山更比燕山高”的深远意义,从海拔上来讲,狮子山的确比河北的燕山主峰高出100多米,从两个人曾经的地位上来讲,建文是皇帝,朱棣只是燕王。可以想象出当初建文皇帝在山上为僧修行的种种感慨。
其实,朱棣也不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那具在宫中大火里穿着龙袍的尸体,已经很难辨认,据说朱棣当时就从死者的牙齿已经知道了真相。因为当年建文皇帝才是25岁的年轻人,而那个烧焦的尸体已经年老脱牙,怎么可能会是建文帝呢?但朱棣为了告之天下建文皇帝已经死了,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也让建文皇帝的追随者死心,所
2
以才将计就计,认了这个“侄儿”的尸骨并以厚葬。还口口声声的说,他只是想替建文帝除掉身边的奸臣和小人,侄儿怎么就想不开了呢?
以史料分析判断,建文帝贵为天子,身边又有那么多人保护,他怎么会坐以待毙,或是投火自焚呢?他找人替死,然后逃出了皇宫,一直活着才是最可能的,直到今天,史学界对建文皇帝的研究也只有出生时间1377年12月5日,而没有卒年。而建文帝呢,只要能逃出京城,至少当时还有大半个大明江山在他手上,他完全可以起兵证讨。也许是他太过于纯善,经历变故还是仁厚为怀;或者真的已经对权力失去了欲望;或者不忍心看到天下再次大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以至于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隐姓埋名,与世无争,书画相伴,直到终老。
其实,对于皇宫大火事件,朱棣也是一直很心虚,毕竟只要建文帝还活着,他就有影响力,建文帝是朱元璋亲传皇位的正统,只要他振臂一呼,就会有人追随而卷土重来,在当时,即使朱棣占领了京城,还有很多文臣武将、社会名流和权贵没有臣服。当他听说建文皇帝跟着外国的商船跑到了海外,所以才派出郑和不惜花血本的四海搜寻。以我看来,建文皇帝既然没有死,那就应该有东山再起的雄心,也就不会只为偷生,轻易地跑到海外去,他应该还在国内。
如今,这些都只是传说了,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一直没有发现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文物出现。以我来看,按当时的情况分析,建文帝来云南是最有可能的,他在狮子山修行这个传说也是经得住推敲的。因为在当时,镇守云南的是黔宁王沐英的后人,镇守川黔的是东瓯王汤和的后人,对于建文帝来说,西南地区将是最安全的地方或者说重新起兵的地方。因为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从小和建文帝的父亲、太子朱标一起长大,两人感情非同一般,可以说是情同手足、没有二心。朱标病故后,沐英去京城奔丧,由于悲伤过度,在1392年朱标去世2个月后,才48岁也就去世了。朱元璋为义子沐英的真情所动,让沐英的后代世袭爵位,一直镇守云南。还有汤和,在自己告老还乡后,几个儿子都被委以重任,其中就有两个镇守四川和贵州。可以说,汤和家族和沐英家族,是朱元璋在晚年为建文皇帝顺利继位并想长治久安的“拔刺”行动中没有受到牵连,而得善终的为数不多的两个家族。这两个家族感恩于朱元璋,沐英又是朱标的心腹之人,他们是最不可能背叛建文帝的。再加上云南远离朱棣的权力中心,是最适合隐藏的地方。所以建文帝在危难之时选择来云南应该是最安全,也是意料之中的。
即使沐英家族、汤和家族后来也顺应潮流,被迫归顺了朱棣,也可能对眼皮子底下建文帝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至少不会象后来的吴三桂那样,把永历皇帝朱由榔抓起来献给新的主子,以表忠心。
在那种“苟且偷生”情况下,建文帝在狮子山削发为僧,其臣子在石屏隐姓埋名落脚生根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云南关于建文皇帝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而那个四品太监郑和,更象是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在他执着地七次下西洋,大张旗鼓,不远万里地寻找建文皇帝的下落,建文帝却可能躲藏在他的家乡,这有点象在转移朱棣的视线。
历史的真相太复杂,朝臣与两位皇帝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甚至于还有人说,朱棣后来也已经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只是不想点破,叔侄各取所需,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便好。只是,600多年来,狮子山有意无意将自己和这位宅心仁厚的失败皇帝捆绑在一起,至少还是说明了一个事实:民心、民意,终究还是向善的。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8ece7d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