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私有制 资本主义 恩格斯

2022-12-13 23:26: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哲 私有制 资本主义 恩格斯》,欢迎阅读!
恩格斯,私有制,马哲,资本主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

本学期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虽然在过去的学习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毕竟接触不深,了解的不是很全面。通过学习使我开始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课余的时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又进行了拓展学习我选择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先大致的介绍一下这本书,本书共分九个章节,大致可以将这九章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 恩格斯基本接受了摩尔根关于史前文化阶段的划分,依据生产手段和工具的特点,把原始}土会划分为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又进一步把蒙昧孵浅和野蛮时代分别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二章“家庭”。恩格斯论述了家庭发展史,详细论述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的产生、发展脉络及各自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三章“易洛魁人的氏族”;第四章“希腊人的氏族”;第五章“雅典国家的产生”;第六章“罗马的氏族和国家”;第七章“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第八章“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在这几章中,恩格斯详细地旁证博引地研究了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发展规律以及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国家诞生的三种形式。首先以易洛魁人为例说明母系社会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及其特征,指出氏族制度是与极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接着阐述了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的过程,说明了父系氏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而后他又论述了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诞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四部分——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本章是对全书的总结概括。恩格斯着重分析了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氏族制度逐渐解体,而私有制、阶级乃至国家最终产生的经济条件,揭示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必然要消失,国家也必然要消亡,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客观发展规律。

以本书中的内容结合本课程学习的知识,我先从私有制、资本主义等方面写一下自己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多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大家自给自足,采取平均分配的分配制度因此没有私有财产。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累积了经验,开始圈养牲畜,后来又有繁殖和看管牲畜。于是这些优先发展的游牧部落逐渐的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游牧部落生产生产资料不仅数量上多余野蛮人的,而且相比于野蛮人生产的更加的优秀。在游牧部落的内部出现了产品的剩余和远射的社会分工。当畜群开始变为特殊财产的时候,个人交换便越来越占优势,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就出现了。剩余产品的增多和财产的私人占有提供了把战俘变为奴隶的物质条件,使劳动力成为占有对象。而不断增加的剩余产品为剥削他人劳动成果提供了可能,使得扩生产规模、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为有利可图和令人向往的事情。战争恰好提供了新的劳动力,那些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利用自己的特权把战俘据为己有,他们变为最初的奴隶主,而战俘变为最初的奴隶。随着原始氏族社会逐渐走向分裂,逐渐步入了奴隶社会通过变俘虏为奴隶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在奴隶社会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见端倪.只是尚未成为人类社会


的本质组成部分。换言之,这时出现的是作为零散现象的私有制和阶级分化,隶还只是主人的简单的助手。事实证明,私有制和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后来,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个体生产出现,私有财产的范围逐渐扩大,私有制就日益发展和巩固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隶社会步入到了之后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同时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其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交换方式发生转变,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形式转变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人们也逐渐的意识到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们也逐渐的发现商品的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含两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石头,然而石斧却不是本就存在,其原因就是人发挥了主管的能动性,认识了石头这种物质,并对其加以改造。也正是有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才得以发展,经济社会才得以进步。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所以要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为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新的工具,认识到了一系列规律,总结出了一些理论如蒸汽机、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等。所以我们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8aa2f3a376baf1ffc4fad6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