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

2023-01-02 15:12: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三美,诗经,理论,应用,许渊冲
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宝库,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典诗歌,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反应了周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差异以及汉英两种文字的差异性,如何将诗经译好,为众多译者下了一个难题。著名译者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将结合具体诗歌,分析理论在《诗经》翻译中的应用,为更好的翻译中国古典作品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许渊冲;《诗经》;翻译;三美理论

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许渊冲先生认为:在三美之间,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译者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内容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备。

一、意美

鲁迅先生曾言: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许渊冲先生认为这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其中意美在三美中居于主导地位。意美的基础是意似,即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等,在此基础上,要传达出原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美学中的重要问题,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景象与表达的情感的统一,此种境界难以用语言阐述。中国诗歌文字优美,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开拓想象空间,欣赏作品的丰富内涵。

然而汉语与英语文字相差甚大,中外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等不尽相同,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评价也存在个体差异。如何传达诗歌的意境,让读者领略到诗歌之美,无疑为译者提出了挑战。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分析诗经英译中的意境美。 (一)题目翻译

《蒹葭》为《诗经》中的名篇,表现了诗中男子对女子的向往和求而不得的怅惘心情。原诗中,作者通过水、白露及霜等物体创造了朦胧清新的意境,为我们表现出伊人在水一方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感,在读者心中形成空灵神秘的画面感。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初生的芦苇。由于文化因素,若对诗歌进行直译,展现在目的语读者眼前的则是单一的芦苇的形象,其很难理解诗歌要传达的意思,画面感不强。

许渊冲在题目翻译中没有进行直译,而是将其意译成“Where is She?” 此为问句,目的语读者可通过题目,一方面可以直观了解本诗的中心思想,一方面能体会到主人公苦苦追寻女子的惆怅心情,感主人公所感。直观形象地形成一幅男子苦苦思念、追寻心爱女子的画面。

由此看来,译者可以在翻译时,抓住诗歌的本质,而不必字字对应。诗经中很多诗歌题目都反映了这一点。

如《桃夭》一诗中,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题目桃夭(指桃树茂盛的


样子)译为“The Newly-Wed”。本首诗描绘了少女要出嫁的兴旺景象。中文中用鲜艳的桃花比喻美丽的少女。然而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外国读者不容易对桃花产生类似的联想,“The Newly-Wed”将一个含羞的将出嫁之女的形象跃然纸上,方便读者理解。

(二)词语选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为桃树茂盛,花朵红似火。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指枝叶茂盛,果儿繁多。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指桃树茂盛,叶绿而肥。桃树一派繁茂的景象衬托出女子出嫁的喜气洋洋,让人心情愉悦,读者也能身临其境。 在译诗中,许渊冲选三个富有色彩感的词汇:“red”“brilliant” “green”让译诗变得生气勃勃。用“plentiful”展现果实之多,读者能浮现出为桃花鲜艳、枝叶繁茂的一派欣旺之景,从而体会到女子欣喜欢乐的心情。

在《蒹葭》一诗中,译者将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分别译为“Beyond the stream”“On the other side”“At river’s end”。通过三个方位词汇,展现了女子的不同位置,形成了动态感,读者能身临其境,跟随主人公的眼睛,追寻心爱的女子,体会到女子难以靠近及不可捉摸的神秘感。 二、音美

许渊冲曾说,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本文将从押韵及拟声词的选用分析音译本《诗经》传达的音美。 (一)押韵

许渊冲在其著作《翻译的艺术》中曾言:有人说采用格律体译诗会因韵害义,因此反对押韵。Milton认为大块诗歌应做无韵体,押韵反而造成“sing song effect”不登大雅。近来整个发展趋势也是避免押韵。......如果斤斤计较,句句押韵,往往难免有碍于诗中的形象及意味的自由表达,似乎是得不偿失的。

许渊冲还提到:格律体译诗,往往能达到自由体或散体译诗无法达到的高度。他提倡译诗的押韵,既然诗歌的作者将诗歌押韵,那么译者自然应该尽可能传达原作的音美。许渊冲认为只要押韵的译文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是某种享受,那就不是吃力不讨好。他同意赵元任博士的意见:译者在译诗歌时,情愿保存节律和用韵的,否则诗和歌就不伦不类了。

在桃夭一诗中,许渊冲先生力求压尾韵,形式为各行交互押韵,实现了诗歌的音美。全诗韵脚为:

red/wed:[ɛd] flowers/bowers:[ˈaʊɚz] fruit/root:[rut] green/keen:[in]

张智中曾在《许渊冲与翻译艺术》一书中提到,察乎许渊冲的总体译诗实践,因韵害义只是少数之例外,多数译诗,均是镣铐舞蹈,丁当作声,如玉润,如珠圆。好的译者应仔细推敲,反复修改,传达诗歌之美,许渊冲先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译者用“red”“wed”表现桃树茂盛,女子出嫁的一派兴旺之境。“flowers”“bowers”体现了桃花灼灼,女子对夫家人和顺。“fruit”“root”则反映了果实红润,女子与夫家之间的关系。“green”“keen”描绘了桃叶肥绿,女子贤惠淑德。译者不仅做到了诗歌的意似,更实现了音美。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朗朗上口,以感于耳。

(二)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为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都具备之,然大不相同,准确而形象地翻译拟声词,对增加诗歌的音乐性有重要作用。

在《关雎》一文中,许渊冲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译为“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 doves are cooing.There is a maiden fair,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关关用来形容雎鸠的鸣叫声,“cooing”运用了对译的方法,将关雎的叫声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联想到关雎恩爱游乐的场面,传达了原文的乐感,且“cooing”“wooing”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经》中原诗包含了丰富的拟声词,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拟声词,有利于充满画面感,增强译诗的乐感,同时让译文充满画面感,一系列场景跃然纸上,译诗也更加生动有趣。 三、形美

中文诗歌讲求对仗工整,虽然形美是更次要的,但译者要努力做到三美备,尽力在传达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桃夭》原诗共分三小节,以四言为一句,句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译诗同样做到了句式整齐,保留了原诗的结构,每句为4-6词,句式工整,简洁明了。 诗歌第一节和第二节都有宜其家室,但译者将其分别译成“Good for the nuptial bowers”“She’s the family’s root”,这是为传递其音美,考虑到了诗歌的押韵。其中“bowers”“flowers”押尾韵,“root”“fruit”押尾韵,做到了形美和音美的统一。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情感,展现社会风貌,《诗经》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指导诗歌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三美理论在《诗经》翻译中的应用,来感受英译版《诗经》之美,为译者在诗歌翻译乃至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中提供方法论指导。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也要尽力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3]许渊冲.美化之艺术 ——《毛泽东诗词集》译序[J].中国翻译,1998(4).

[4]许渊冲.《诗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5]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88d2394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3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