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装小议

2022-11-20 08:15: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朝服装小议》,欢迎阅读!
小议,唐朝,服装
唐朝服装小议

唐朝服装小议



唐代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强盛的朝代之一。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唐朝服饰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特点与种类的繁多。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服饰审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唐朝服饰的审美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体现在服饰上就是胡服和襦裙服。 时代背景决定了唐朝服饰的发展。中国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代诗歌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朝文化先进,经济繁荣,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唐朝服饰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特点与种类的繁多。 唐朝服饰的审美文化特点

唐代的主体文化是汉族文化成熟阶段的汉文化有着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以及吸收消化其他不同文化内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纳异己的胸怀。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尊重留居中国的外国居民的文化宗教传统。唐代初期政权稳固、军事强盛,李唐朝廷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对外方针,实行的是比较开放的政策。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礼·劝学》中说:“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这句话阐述了在对仪容服饰要求上,反映出了服饰的重要性,服饰表明了一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唐代服饰雍容华贵,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唐代服饰审美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特点。唐代服饰审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对于促进人类进步,进行人类精神文明健康的教育以达到人类共有的终极价值目标,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唐朝服饰的审美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妇女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

1




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妇女们不必恪守传统规范。李群玉的《赠歌姬》“胸前瑞雪灯斜照”、杜甫的《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具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方《赠美人》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均从另外一个侧面描述了妇女服饰的开放性,露出人体曲线美的特征。

《礼记﹒内侧》中曾规定“男女不通衣裳”。在唐代以前,均遵循着这个特点。到了唐朝,这个规矩在服饰上打破了。“女扮男装”的装扮形式成为一种时尚装扮。着男装成公开化、生活化和普通化的生活着装方式。先是由贵族和宫女们所穿着,后渐渐传入民间,为大多数女性所喜爱,体现了唐代独有的服饰审美心态—平等、宽容与 开放。 唐代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新唐书·五行志》中即记有“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的史实。唐代所谓的“胡服”不单指少数民族的服装,还包括大量异国之服。唐代妇女在着装上呈现胡服色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霓裳也是胡服的一种。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这些都是古诗句中对于女子着胡服的描写。《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是对男子着胡服的特点的描写。 襦群服饰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唐代女子喜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张佑诗中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也就是裹胸裙子。这种裙子最早是在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柳宗元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7ed0a1d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