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2023-01-26 21:29: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欢迎阅读!
学业,就业,关系,大学生,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学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作者:姜春艳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28

要:文章主要对大学生学业、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描述了学业、就业的现状,列述了学业问题的一般表征,如自卑、自由散漫、考试焦虑等。之后,文章针对现象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工作介入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 社会工作 引导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将来的发展。当前,大学生产生的诸多问题中,学业、就业成为大学生自身及其家长所尤其关心的问题。并且从许多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其他问题多是从这两者引发而来。因此,对大学生学业、就业问题研究十分必要。

1.大学生学业问题的表征

学业不良学生是前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学生。本文所说的学业不良是指智力正常的大学生由于学习习惯欠佳,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而造成的某些科目先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对科目缺乏兴趣的现象。一般而言是指考试成绩常常在百分制平均分60分以下的学生。

目前在我国,这类大学生占较大的比重,并且学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学业不良大学生一般存在多种问题,不同个体之间的表现也有所差异,但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绝大多数学业不良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这是由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时地甚至是长期地遭受失败和挫折而形成的。屡战屡败,而后妄自菲薄,自信心严重缺损,又常常认为同学和老师看不起自己,自卑意识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又惟恐别人嘲讽,所以尤其注意所谓的自尊,把自己封闭起来,偏执而又意志薄弱,过分敏感而又多疑,极易受到暗示的影响,相当在乎自己是否惹人注意。 2.学业与就业的关系

曾有一则消息报道,某公司新招聘的21名大学生中,因为个人修养缺失(比如,习惯睡懒觉而经常迟到、工作时间上网聊天、缺乏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对批评和警告置若罔闻,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至大声喧哗、随口吐痰等),短短4个月内就有20人陆续被公司开除。这种情况既给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本人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也暴露出大学教育中的问题。

学业是在学校里完成的,而就业是迈出校門后,在社会中进行的。知识的沉淀使得学生能够具有就业领域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就业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业与就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首先,学业是就业的基础,是实现就业的通行证。学生的学业和自身素质,既是社会对其选择的重要参照内容,也是决定其能否有信心和有能力去接受社会挑选,并能胜任未来工作客观条件。相关研究表明,超过60%的同学自认为有信心和能力胜任未来工作,而其余的则觉得迷惘,不自信。就业自信心较强的同学大多有较好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表现,并且他们的就业领域、就业水平、就业质量相对更好,离职率较低,工作成就较大。

其次,就业是学业的目的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生活知识、社会实践等。一则,大学生的学习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有目的地学习;二则,学习范围要广,不能拘泥于理论,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练习职业技能。研究表明,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不高,但愿意继续在本专业学习,这部分学生能够重视学业并认真学习。而有部分学生则厌恶所学专业,对课程趣不高,学业情况也不佳。对于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也没有很好地进行锻炼。这部分同学大多对就业没有很好的认识,就业驱动力不强,就业意愿不高,依赖他人。对这些同学的跟踪研究也表明,毕业后他们的就业整体状况较差,工作成就不高,工作领域参差不齐。 3.学业问题的理论分析

学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表面上的由于学生自己懒惰、不思进取等原因外,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其中也可以借鉴理学以及教育学中比较合理的解释。

认知平衡理论认为,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解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因此产生认知动机。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紧张感便得以解除,产生情绪愉悦的体验。而学业不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失败的学习体验引发恶性循环。

巴伯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也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视角在这里使用。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有过无力改变自己面临的问题的经验,那么他们就可能形成一个心理预期,觉得总体而言,自己的行动很少能产生有用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论,习得性无助感使得这类学生不再积极做避免惩罚的尝试,在学习任务面前显得呆板、倦怠,似乎认输了,消极等待环境给他们安排的任何事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7bf76af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