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4)》,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本课的设计以金文“农”为引入,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水利事业、经营方式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高度发展,让学生体会与感悟中国农耕文明的先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战国水利工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空观,通过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相互佐证,让学生明白史料实证的重要性,课堂最后引入对古代先民和土地的赞美诗词,使情感升华,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耕种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通过史料研习、历史时空的架构,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情感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主要针对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学史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性较高,尽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初中学习历史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简单知识的罗列,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基本是空白,因此课堂设计就注重利用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设置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金文农字导入。◆导入新课:金文农字导入。
这是什么字?我们进行拆字游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田”字,“田”四周长满杂草,一只手,拿着当时的生产工具“蚌壳”将杂草除掉, 荷锄而耕,这一个字就是中国 早期的文字——“农”字,从古代的农字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农耕场面,那么,历经数千年,中国农业如何发展,又有哪些成就,农业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发展?引出本课主题 。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耕作方式】展示第一组图片,这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刀耕火种稍作解释,结合材料介绍铁犁牛耕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也在不断变化,展示牛耕技术变化图,说一说:这些技术变化反映了什么规律?牛少了,人也少了。牛少了,意味着养牛的成本降低,这更有利于牛耕的普及,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又是怎样呢? 展示材料
我国的把犁人一般只用一头牛,很少超过两头牛的。
欧洲人通常要集资购买六至八头牛用于犁最普通的地,以致不得不倾家荡产。 设问:这段材料又说明什么? (中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先进)
中国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还体现在这把犁的变化,一起欣赏曲辕犁。结合图片,说明曲辕犁的进步性。 曲辕犁的出现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人民在生产中还创造了很多劳动工具,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组图片:农具的变化,你能说说农具的变化吗?
农具材质的变化,铁农具数量的增加及用途广泛,也说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这些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不断改进,而这些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当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本,历代帝王和民众都祈求风调雨顺,都重视促进水利技术的发展。 【水利事业】:展示一组图片:政府重视水利的典型工程——都江堰,结合视频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先进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除了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外,古代先民也善于总结经验,改进水利技术和工具。井渠法就是汉代关中人民的一项创举,展示图片
除了井渠法外,劳动人民也发挥他们的智慧,不断改进灌溉工具,展示第二组图片,你能说说灌溉工具的演变规律吗?规律总结。规律总结:动力上由人力到自然力的变革
总结:上面我们学习了耕种方式、生产工具的变革及历代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这些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展示材料 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让学生思考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方式数千年来也一直停留在铁犁牛耕阶段,这是为什么?
展示图片农字和象形文字男子,引出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结合材料
材料一: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材料二:“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设问: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一直领先于世界,从而也造就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以一首诗来赞美先民。
几千年的历史刻下了岁月的年轮 那就是土地
历尽沧桑,石块也化为粘土 我们的先民
在赞美自然的歌声中春播, 在吟诗虫鸣中度夏, 在感恩祈祷中秋收, 在静思养性中过冬。
在土地中寻求闪光的太阳 我生在这里
我为土地,为先民歌唱 ……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感受了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达,也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结合以上今天所学内容,讨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等。(3)重视水利的兴修。(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知识链接: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不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井渠法
也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781dbc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