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作者:代娜
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5期
摘要: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当属《月光奏鸣曲》。弹奏这首作品的关键,不仅在于掌握一般意义上的技巧,更需要对乐曲有宏观控制能力。三个乐章具有整体上的连贯性,演奏时情绪转换、气息控制和速度处理等不可脱离特定要求。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钢琴演奏
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亦称《月光奏鸣曲》,作于1801年,接近他创作的成熟期。弹奏这首作品,处理的关键,不仅要掌握一般意义上的技巧,更需要对乐曲有宏观控制能力。三个乐章具有整体上的连贯性,演奏时情绪转换、气息控制和速度处理等不可脱离特定的要求。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的第14首,也是他众多音乐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民间广为流传,这首乐曲是贝多芬在明月之夜写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盲人女孩的,故名《月光曲》,其实并无根据,疑为杜撰。据说,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夜晚去费尔伐里斯吉特湖划船,夜景衬托得月光如梦似幻,使诗人脑海浮现贝多芬第一乐章的旋律。于是,诗人在著名音乐杂志上发表了诗情画意的感想:贝多芬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疏森湖上闪耀的月光倒影,一如湖面上荡漾的小船。于是,诗人便给这首乐曲加上“月光”这一标题。
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奏鸣曲,因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诗意的解读而更为著名。但笔者以为,以“月光”为题不尽恰切,因“月光”展开联想容易使人对乐曲的理解陷入误区。
1801年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当时他正患得患失于一段炽热的爱情。贝多芬对朱丽叶小姐一见倾心,陷入热恋。而朱丽叶情感奔放,缺乏专一,同时与贝多芬及另一些倾慕者巧妙周旋。1802年初朱丽叶突然宣布结婚的消息,但新郎并非贝多芬。而贝多芬此前一直坚信,他与朱丽叶是彼此深爱的,无情的结局对他造成巨大的情感打击。贝多芬与友人的通信以及他在1802年10月写的《海里根遗嘱》,包括此曲在1802年初出版时题献的对象为朱丽·圭奇贾迪伯爵小姐,均可印证这一点。贝多芬曾标记该曲为“幻想曲式奏鸣曲”,可见人们关于他将情感挫败后的内心感触宣泄在这首钢琴曲中的揣测不无道理。
笔者则以为,不必过于强调这首乐曲的传奇色彩,将其局限为贝多芬对恋人深情而绝望的倾诉。其实乐曲更侧重于表现内心感受,记录描述的色彩则很淡。第一乐章中压抑的感受酝酿着预示的悲情;第二乐章有片刻的喘息,之后迎来悲情爆发的第三乐章。罗曼·罗兰称此曲:“表现的痛苦与愤怒已经超越了爱情”;安·鲁宾斯坦认为第一乐章的升c小调暗示乐曲的悲剧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第三乐章则是暴风雨般、充满热情的;车尔尼听过贝多芬的弹奏,他的见解无疑更客观:第一乐章在气氛上应该表现出有如从遥远彼方传来悲叹与倾诉的精灵的歌声一般,第二乐章不能忽略了温暖与舒畅的情绪,第三乐章表现了贝多芬热情、感情奔流、激昂的一面。 从曲式结构看,《月光奏鸣曲》打破了奏鸣曲套曲常用的模式,以持续的柔板代替了快板。弹奏第一乐章有三个难点:对三连音的控制;要求同一只手做出两种不同的力度,即训练右手同时弹出较强的高音旋律和较弱的中声部三连音;要求气息能贯穿始终。其中第三点最关键。因为这首曲子要以“气”弹奏,而非仅简单掌握技巧就能弹好。乐曲在分句时要保持气息的连贯性,不拖气。至乐句结尾速度不变,到大的乐段结束处才可渐慢。划分乐句要依据音乐的发展和曲式结构来定。
在演奏中,第一乐章要把音弹得深沉一些,这样更有助于表现最深刻的悲痛或是来自遥远倾吐般的感情。如果弹得月光般虚幻而迷离,就完全背离了作曲家的本意。第一乐章在美妙和谐的音符下掩藏的是悲剧性小调,表现的是阴郁的内心感受。应力求表现内在多于外在,表现心情而非描摹景色。
第二乐章是采用三拍子的小快板,似小步舞曲。整体优雅轻盈,与中段有些惶惶忽忽的情绪结合得十分和谐。曲调显示一种小步舞曲般的明亮温柔,优美、随想式的音型灵活而典雅。李斯特“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 的巧妙比喻,是极为形象灵动的。因此,笔者认为第二乐章适合让人在情绪上放松些,掌握速度是学习这一乐章的难点。涅高兹要求他的学生第二乐章不要弹得太快,避免将慰藉的情调弹成消遣作乐的小谐谑曲。这一乐章的风格典雅纯洁,速度快一点或慢一点均可,不必太拘于细节,应重在对音乐情绪与感觉的体会与把握。
第三乐章是激动不安的快板,罗曼·罗兰将它理解为“心灵的力终于征服了痛苦,流芳百世的爆发……夜晚强烈的暴风雨……内心巨大震荡的画面”。第三乐章要表现的是悲剧的结果,以狂暴突进的方式、钢铁般的节奏进行。如果把这个乐章里愤怒的激情、搏斗的力量看做在第一乐章里被抑制的悲痛终于爆发,就可以加深对第一乐章的理解。
纵观整个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和处理:一开始是悲剧的预兆,中间是暴风雨的前夕,最后是悲剧结果——无结果的爱情。当然,对每一个具体的音乐作品,演奏者都可有自己的的理解、演绎,并能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浮想联翩,这样的演奏就是有创造性的、成功的。但需强调的是,演奏者对作品发挥想象力再创造,必须以不背离作曲家意愿、提示和乐曲风格为前提。 参考文献:
[1][俄]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俄]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丁逢晨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法]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集[M].冷杉,代红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4][奥]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M].张奕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冼劲松.从演奏与教学角度简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3).
[6]张轶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析[J].艺术教育,2008,(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761ad8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