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

2022-05-26 12:07: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见梁惠王》,欢迎阅读!
孟子,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弑”“利”“万乘”“先”“后”等词的用法,虚词“而”“亦”等

词的用法。

2 能通顺的翻译课文。 3 有正确的“义利观”

3.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三)说明“何以利吾身?”的句式特点(4)

(四)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原文

展示案

1.以组为单位,翻译重点句子并上台展示。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原文: 不多 译文:

原文: 译文:

素材积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 ——拉罗什夫科【法】

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泰戈尔【印度】 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 ——斯大林【前苏联】

预习案



一、

文学常识

孟子,名____,字______,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_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有______称,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其学说出发点为________论,提出______________主张德治,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________思想。 二、生字注音

叟( 庶( )人 万乘( 弑( )其君 不夺不餍( 三、文言基础知识

(一)解释加黑加点的字(20

1. 上下交征利 2.将有以利吾国乎 .....3. 有仁义而已矣 4. 何以吾家 5. 万乘之国 6. 其君者 ..7. 义而 8. 不夺不

9. 未有其亲者也 10. 未有其君者也 (二)解释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6) 1. 不远千里而来

2.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1

探究案

1、找出孟子在文中的中心论点?

2、本人在写作章法上属于问答式,试讨论本文层次。 3、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思考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______________,而舍弃____________ 5、拓展延伸

问题: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延伸阅读

1.《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2、义利观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义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4、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5、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



2

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6、孟子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6880cd574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