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022-12-27 00:1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欢迎阅读!
空山,子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以杜鹃为例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探讨 【雷州三中】 顾胜兰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正统的身份和博大精深的实力居于中国古典文学之首。在诗歌创作上,古今诗人都不约而同的偏好于意象的营造。无论是单一意象像柳、月、杜鹃等,还是多元意象的组合,像贺铸的闲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经营意象,使之最恰当的表情达意。本文将以杜鹃为例对意象的来源、含义、表现、作用等方面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总结一点拙见,设想能对今后的诗歌鉴赏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意象 杜鹃



2002 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如在必修3第二单元的诗歌学习中,就多次出现典型意象的分析,像《锦瑟》中的四个典故就是运用的多层意象的叠加来描绘了一个迷惘、失意又惆怅的意境,《登高》中也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系列的意象的营造,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表达诗人悲伤的情怀。这四句诗中有关杜鹃意象的运用就有三处,猿的两处,可见频率之高。像这样的意象尤其是杜鹃的意象不仅是唐人喜欢用,又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秦少《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曹雪芹的诗文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的啼血悲鸣声:杜鹃无语正黄昏《葬花词》一声杜宇春归尽《桃花行》 杜鹃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意义呢?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由此可见,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那么什么是意象?诗人为什么喜欢运用意象?古诗中又有哪些常见的意象事物呢?意象在


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这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所咏之,即为客观之;借景所抒之,咏物所言之,即为主观之的完美结合,就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之处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样,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内蕴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意象,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较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诗人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象以尽意,借助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是喻示,是象征,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立象尽意的诗,其构思的要领,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此时,语言是构造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情思的载体。所以说,意象既是诗人表现情感的方式,更是诗歌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因此,诗歌蕴藏的诗人的情感和情绪,当然只能从意象中解读。

而我们从古诗文中所见到的典型意象,都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继承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风霜雨露都浸透着人的情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松柏自《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起后世诗歌常用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南浦自从屈原在《九歌﹒河伯》里说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之后,便成了中国古代诗人送别时常用的词;美人香草象征着理想;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丁香结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 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 从唐宋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些本来是毫无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但由于诗人赋予它们极其丰富的内容,融入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它们传达出一种微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或言不可尽的意,它们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极具内涵的诗歌意象。

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它是分析诗的情思、语言的关键。当然,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的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意象的作用之一,就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那么诗人提供给读者的不是纯粹的维生素制剂,而是富含维生素的苹果、香蕉、橘子之类的水果,因为后者色香味形皆佳,口感好,可以使阅读诗歌成为一个愉快的享受。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通过六个意象的叠加来透露诗的背后的情思,还有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如果不是将一腔情思蕴涵在野草丛生、夕阳残照,尤其是燕子归巢不见故人故居这一意象组合中,而是直抒胸臆,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了。 第二、意近象异,同中见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63d1823192e45361066f51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