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朋自远方来 1 七年级上册

2023-01-04 09:31: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有朋自远方来 1 七年级上册》,欢迎阅读!
有朋自远方来,上册,教案,年级


有朋自远方来

这是孔子《论语》学而篇里面的第二句话,“学而”主要是讲述教育目的、人生立志、人生的目的,而我之所以选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样一种学习境界的向往吧。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能静静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其实是很少的人,深知自己是渴望能静下心,但是却做不到,害怕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学习了“学而”才明白了要学习做学问,是需要忍受心灵的孤独,这样终有一天与你心灵相通的朋友会来到你身边,激励我们去学习

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真正意思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朋”《周礼·司徒》郑玄注为:“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朱熹注为:“朋,同类也。”也就是和你志趣、爱好等等相投的人。“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而“朋”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人。这样,各个时期不同的大家对朋的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再加上老师对其的讲解,让我明白“朋”是指共同志向或志向可能一样的朋友。

很多人认为学习本来是个人的事情,远方来的志向相通的朋友来不来又有什么快乐不快乐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要学习做学问,就必然要忍受心灵的孤独。而人长久以来都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需要他人的支持。一个人一辈子的朋友也许会很多,可是真正很够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朋友,的确可遇而不可求,比如说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但是真正能听懂他曲子的人却很少,因此他赋有弹琴的学问,却没人能懂。有一天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曲子,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结果当伯牙谈了一首《高山》时,子期赞叹道: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伯牙惊讶地又谈了一首,子期称赞道“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万分激动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据说后来钟子期不幸因病过世,俞伯牙闻听悲痛欲绝,认为世界再无知音,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悲伤的曲子,然后站在子期墓前,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在子期的墓前,从此以后子期再未谈过琴。在子期墓前,俞伯牙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朋友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知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的故事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有志向相通的朋友的重要性,也体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向相通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是不快乐吗?孔子的意思也就是




说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那么,他为什么认为从远方来的朋友才是最大的快乐呢?主要是因为远方并不是现代空间意义上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如果是现代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心灵相通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你身边。《论语集注》中就提到“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的解释,。君子学而时习之,自然会因所学指导所言所行,而所言所行,自然会感染、引导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欣赏乃至敬佩君子,他们也有朋友和交往,自然会传播君子之德行、言语,于是君子之德、行、言、事自会传播至远方,那么为什么近处心灵相通的朋友不是最大的快乐呢。除此之外,朋友从远方来到你身边,你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忙,而没有时间招待你的朋友,因此对你的朋友产生愧疚之情,那样朋友从远方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因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远方”是指出现了在心灵上的距离与你相近。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因为在心灵上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导致他死亡的悲剧。法国人让•布伦认为苏格拉底是死于民众对精英的恐惧与敌视,民众拒绝在心灵上与苏格拉底相通。苏格拉底其实代表着一种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之外追求真理的卓越思想,然而真正的思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是一种威胁,因为没人在心灵上懂得他追求真理的卓越思想,因此“不仅权力者本身可能把思想当作威胁,而且怯懦的民众,也把思想家当作破坏其安宁生活的罪魁祸首。因此,苏格拉底的死,同时也是思想学问的悲剧。在这种情况下,“远方的朋友”也就是有心灵相通的朋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它就表现为对人性的认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另一个方面其实是告诉我们只有经得住孤独的洗礼,才能够做成好的学问。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要遇到一个在思想上心灵相通的人很难,因此需要等待。然而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了解知识的魅力。自古就有名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从功利的角度阐明了做学问的意义,也激励了一定的人去学习做学问。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明做学问的路途是十分艰辛的。而姚雪垠先生说:“我们有许多研究学术的,搞创作的,吃亏在不能耐得寂寞,总是怕别人忘记了他。由于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学问,不能勤学苦练。他不知道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段话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学会耐得寂寞,才能够在最后获得成功。思想是一个人灵魂最深处的体现,做学问,其实也是在陶冶我们自己的灵魂,也是与别人的思想进行交流。 因此,我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正是激励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最佳动力。现在的社会,不论是说受到西方文明的冲突,还是现代人思想的改变,总的来说就是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每个人都想不付出努力,就能快节奏的获得成功,因此连教育也逐渐的市场化。而孔子则早就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人,在每个时代都是需要的,也许在成为这样的人之前我们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做学问的时候,也许长期是孤独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630f5a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