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智慧

2023-02-27 07:06: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的道德智慧》,欢迎阅读!
孟子,道德,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孟子的道德智慧

作者:刘星营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04

要: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论及孟子关于道德本源、人性善恶观、义利观、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建设中国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性;仁义;义利;道德

孟子完善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蕴涵丰富,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宋以降,孟子被儒者冠之以亚圣尊号,他和孔子的思想融为一体被称为孔孟之道,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主流意识形态。

一、性善说和道德本源说

在孟子伦理思想体系中,性善论不仅是仁、义、礼、智的道德根源,又是仁政说、义利观和道德修养的理论依据。孟子有关人性论思想的阐释大致有四个层面的涵义。 其一,孟子认为人的动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人之就是人之所以为的本质,这就是人所持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二,人性四心是先天的。孟子《告子》篇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就是说,人的道德心理是先天固有的。其三,人性是道德的本源,并由此而给人性以善的价值规定。孟子认为,人能够自觉地认知自身固有的所谓道德萌芽,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社会化后便形成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如此,上天赐于的人性便成为善的源泉。其四,人性可失。从人性是善端这一前提出发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但是现实中不是如此。孟子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环境的浸染和主观不努力,从而造成其本性的丧失。 一方面,孟子把道德观念之善看作是人主观内心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把道德观念之恶看作是后天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前者是性相近的发展,后者是习相远的变化,前者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先天道德论倾向,后者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对同一问题持如此相悖的观点,这在今天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认真分析孟子的思想脉络,就会感到顺理成章,孟子所善端只是指一种可能性,而要使其实现出来,有待后天的努力。 二、仁义说

在孟子看来,无论国君还是庶人,都应该践仁行义。《离娄》篇云: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仁义是人立身处世之根本,它对调整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仁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尽心》篇说:仁也者,人也。《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便不能不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产生。可见,孟子已经初步触及到道德关系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的思想。《离娄》篇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仁义礼智乐都归结到仁义上,为仁义服务,而仁义的内容就是事亲、从兄,也即孝悌。这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只要在家孝悌,在外就绝不会犯上作乱。所谓移孝为忠,移佯为敬,其旨盖在于此。因此,孟子反复强调仁乃人之安宅,义乃人之正路。居安宅,由正路,乃可为善人,否则必沦为恶人。 三、义利观问题

义利问题即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思想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孟子认为利和义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包含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利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人假如没有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便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是很难形成稳定道德观念的;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容易犯乱胡为。所以,在孟子看来,利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以义制利。孟子生活的年代充满了利益纷争,当时完全没有道德的约束,一切事物均以利字当头。针对当时社会尤其是统治者私欲之壑难填,以攻伐为贤的现象,孟子提出任何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都必须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人们不能背义取利、不能以利害义,而要以义取利,以义制利。

第三,舍小义而取大利。孟子坚持以义制利的原则,但是他并不一味地拘泥于这一原则,而是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权衡二者的利弊得失,舍小义而取大利,而不至因义害利,体现了孟子在义利关系上的权变思想。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离娄》篇里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在这里,孟子舍去了小义而取大利,更深刻阐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义害利的道理。 四、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重视道德修养是孟子伦理思想的显著特点,孟子非常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至于修养的方法,他一方面强调个人的主观内省,另一方面也不忽视外部的道德灌输。人不是生来就存在什么完美的道德,而必须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乐取于人以为善,不断积累善德,才能成为圣人君子。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主张反求诸己,另一方法是清心寡欲。孟子认为欲望不多,善心纵使有所失,也不会多,欲望多,善心纵使有所存,也是极少的了。孟子不仅重视道德的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修养,而且也强调外部的道德灌输,懂得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在物质生活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人不受教育,就近于禽兽,《滕文公》篇云: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关于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如时雨化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懂得,道德教育非一时所能奏效,而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受教育者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如果一曝十寒,将很难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孟子.中华书局,1962.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3]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兼论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M].理学刊,20042):57.

[4]丁原明.先秦人学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学管窥[J].理学刊,20073):36. [5]车文博.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 [6]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136.

[7]靳义亭.中国古代先贤智慧导读(下)[M].西安出版社,2010217. [8]朱熹,徐德明.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0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6279cc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