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有新韵——传承文化经典,坚定文化自信》,欢迎阅读!
古诗词有新韵——传承文化经典,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余承鸿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
余承鸿
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基地,语文课堂则是主阵地。学习古典诗词,是传承文化经典,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孩子觉得古诗词很难学很难背,很多孩子并不能品读到诗词之美,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2018年2月央视推出《经典咏流传》节目后,我们发现,班上很多孩子竟然会唱节目中的曲目,甚至连白居易的长篇《琵琶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能一字不差的唱出来。受到启发后,我们便尝试将现阶段所学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实践证明,将音乐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其效果不同凡响。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将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相融合,以传承文化经典,坚定文化自信。
一、古诗词教学和音乐相结合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孩子自然会主动学习。我们在学校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我们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学校,平时喜欢读诗词的孩子只有2%,大部分孩子读诗词都是因为老师的要求而读诗词,而且仅限于课本所学,而喜欢听音乐的有83%,其中流行音乐占67%,民谣占18%,还有少数喜欢古典音乐和摇滚的。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远远高于古诗词。如果能把古诗词与音乐结合,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古诗词必将摇身一变,变成香饽饽,而古诗词教学无疑将会驶上一条希望的大道。至少来说,能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而只要他们有了兴趣,便能进一步加速古诗词的传播和发扬光大。而且学生以唱代背,自然记忆更牢固。识记背诵本是苦涩的过程,但一经唱出来就好似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苦的变成有趣味的,让孩子更加喜爱古诗词,从而让学生获得文学和音乐双重的审美愉悦。
(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我国传统的诗美原则是“温柔敦厚”,反映在音律上就是以和谐为美,声调(平仄)的搭配要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节奏要分明,气韵要流畅,旋律回环往复,让读者享受到其中的音韵之美,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耳的效果。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分上下两片,两个旋律,以四七言为主,“秋 舟 愁 头”押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其中的音韵美,我给他们播放了安雯的《月满西楼》,听完之后我让学生给词划分朗读节奏,学生很自然就划出来了,七言三个节拍“红藕/香残/玉簟秋”,四言两个节拍“轻解/罗裳”,而且他们还从歌曲中听出了着重强调的字“香残、独上、自、一、两、才下、却上”。不仅如此,从安雯的歌唱中,我们还能听出一种相思无边又无法排解的苦闷,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忧愁,尤其是下片词曲的重复更将这种闺阁之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古典诗词言简义丰但意境幽深却绵远悠长,有时不免给学生造成晦涩难懂的感觉,如果适当的借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一定会帮助他们理解,加深他们的体悟。例如在学习《蒹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5fb6dbf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