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雨霖铃》例谈抒情手法》,欢迎阅读!
以《雨霖铃》例谈抒情手法
抒情方式,无外乎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柳永在《雨霖铃》中都用到了。
直接抒情的好处是情感强烈,如火山喷发,让人一目了然,具有直接而强烈的感染力。在本词中,表现为这样两种具体方式: 一是心理描写,内心表白。
如“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留恋都是直接的心情状态或心理活动。又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的“多情”“伤离别”,“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的“风情”(相爱相思之情),都是直抒胸臆。 二是设置诗眼,定下情调。
体现情感的关键文字,我们称之为“诗(词/文)眼”。通过诗词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在直接抒情的同时设置诗眼;也可在开篇设置,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首句将“愁”这一诗眼抛出;也可放在结尾,如柳永《望海潮》“归去凤池夸”,诗眼“夸(赞)”卒章显志,收束全篇。
直接抒情虽有较直接而强烈的感染力,但如果没有相关的铺垫,容易显得苍白无力。尤其对文艺作品来说,要给读者留下品味的机会,最好是全篇无一愁字,读来处处是愁。因此,间接抒情用得好,才是写作的真功夫。
间接抒情,主要是通过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来抒情。
传统的人物描写,侧重于外形的描写,如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而不是直接的心理展示。“都门帐饮”是写离别前,因雨而设帐,设帐而饯行。“饮”是动作描写,无论送者还是去者,都无心思饮酒,所以这里是互相劝饮,类似“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面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都是人物的动作描写。而“泪眼”“无语凝噎”则是神态描写。加上前面所说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多方面描写,也是抒情的重要方式。本词没有对人物进行语言描写,是因为情到深处自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没有“性别分明”的外貌描写,一是长相穿着与离愁别恨的关系不大(或不是重点),二是把郎才女貌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想,三是含糊性别,“谁走离送,其情可共”,从而打动更多读者。 借景物描写来间接抒情,是诗词的主要手法,《雨霖铃》中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移人情于事物。
即不直说人的情感,而把这种情感转移到事物之上,如“寒蝉凄切”。“凄切”是人的情感,客观的蝉鸣之悲欢,只有蝉自己知道。但文艺作品中,往往“推人及物,借物说人”,即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移于事物。又如杜甫“感时花溅泪”,花上的只是露珠,但“多情”的文人将它想象成“花在流泪”,既赋予客观事物以人情,又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关爱或自己的心情。读者就是在“人”和“物”之间的相似转换中,获得双重的审美印象——花之泪,人之泪。同样,柳永笔下的“寒蝉凄切”,其实说的是“离人的凄切”。后面的“冷落清秋节”之“冷落”,也算如此,表面言秋之冷落,实则说人之冷落。 二是选用情感意象。 所谓“情感意象”,即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与人类情感紧密相关的事物,如“对长亭晚”中的“长亭”,因为古人几乎用为送别的专门场所,所以很容易“触物生情”。类似的还有“柳”,古人有送别时折柳枝以赠的习俗,表明“留恋”之情。故离别诗词中,“柳”也多是抒发惜别留恋的专门意象。此外“杜鹃”“东篱”“莲花”“蓑笠”等意象,也有相对固定的情感寄
托,平时要注意积累这种具有民族传统的情感意象。 三是写景营造氛围。
场景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的同时,渗透情感。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整体上可以说在描写送别的场景,渲染离别的氛围,给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至少用三种感觉来写场景,听蝉鸣、对长亭,看暮色、听骤雨,感气温,从身体的寒意、听觉的寒意、视觉的暗淡传达心灵的寒意,因此这“寒”既是景调,也是情调。
四是情景对比衬托。
如“多情自古伤离别”与“冷落清秋节”,同中见异,面中衬点,离别的感伤因为特殊的季节而增强。注意景与情的多种关系,如“美景乐情、哀景悲情”,为正面烘托关系;亦有“美景悲情、哀景乐情”,为反而衬托关系。“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冷落清秋”“晓风残月”,是以哀景抒悲情;“杨柳岸”“良辰好景”则是以美景反衬孤独忧伤。对比衬托,也用在人物描写上,如“方留恋处”与“兰舟催发”,一多情,一冷漠(至少给人的表面现象如此),对比鲜明。 五是场景虚实结合。 眼前的离别场景为“实”,联想想象的场景为“虚”。作者朝前追溯“多情自古伤离别”,一下子就把人类的共性揭示出来;作者更朝后设想,“念去去”“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随着时空的距离越来越大,离别后的相思之情也就越来越浓。对过去未来的设想带来的愁绪,更增添了眼前离别的悲伤,虚实结合,互相映衬,将个人儿女情长升华为人类重情重义,表达对执着情感的肯定,使立意更见深刻。无论实的场景描写还是虚的景物设想,描写出富有特色的景物是关键。 借景抒情的好处在于,既为全文描绘出鲜活的景物画面,又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时空环境;同时将情感渗透于一花一叶一鸟一虫之中,构成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读者如果“身临其境”,则既陶醉于景物之美,又沉浸于情感之真,获得视听的审美愉悦和心灵的熏陶震撼,从而不断向上向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59454b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