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

2022-08-24 14:17: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欢迎阅读!
山寺,禅院,禅意,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诗人常建与王昌龄同榜高中,进士及第。这位儒家学子修齐治平的理想近在咫尺,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的骄矜。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但而后长期仕宦不得意,消磨了这位儒家学子高涨的出仕热情,使得诗人寄情山水,徜徉诗句,以浇心中块垒。机缘巧合,江苏常熟的破山寺迎来了失意的诗人常建。在静谧幽深的齐梁古刹前,诗人明心见性,耳畔的钟磬余音发出禅意的回响,于是就有了这首意味隽永的诗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题壁的传统

唐代以后,题诗已经成为一种诗人惯于使用的写作方式。从唐初开始,题壁就形成风气。题诗的墙壁,主要是禅寺壁、邮亭壁、楼壁等。诗人姚合有诗云:棋罢嫌无敌,诗成贵在前。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诗人王绩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的名句,就是题在酒楼壁上的。题壁诗至唐而盛极,几乎到了无人不题,无处不题的状况。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题壁诗。盛唐如王维、崔颢、王昌龄、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有题壁诗,常建也是题壁诗的钟情者,《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题壁诗中的翘楚。古今各种唐诗选本,大多录入此诗。远者如唐人殷[《河岳英灵集》近者如清人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河岳英灵集》甚至把他列在李白之前,居诗人之首,称其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这首诗家喻户晓、饱受好评,唐诗的题壁功不可没。加之齐梁古刹破山寺(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的名胜效应,这首诗作更是名声大震。当然,这首诗广为流传更有其诗歌本身的语言魅力与禅意精神。 二、禅境的营造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营造了幽静美妙的禅境。古寺即破山寺,是古老的佛家禅院。高林既是破山寺古木参天的实景刻画,又是佛家僧徒聚集的处所丛林的隐喻,诗人常建称颂佛家禅院的虔诚之心跃然纸上。古寺由来已久,高林环境阔大,古寺身处高林,高林掩映古寺,是空间上相互指代,一起突出了禅院的优雅与宁静。清晨初日则在时间上互为因果,有清晨才有初日,有初日意味着清晨。古寺”“高林”“清晨”“初日这四个意象时空并驭,共同营造了清幽的禅境:旭日初升,光照古木,古寺掩映,心旷神怡。在这样的时空场域中,诗人才能进入参禅悟道的阿兰若处。

古寺是道的象征,道在清晨的光亮中得以显明。高林神秘幽深。清晨初日都有明亮之意,象征着佛法的智慧之光,启蒙众生和诗人自己。清晨初日是轻柔的、年轻的、敞亮的,而古寺高林则是庄严的、年老的、有深度的。时光流逝,浮华褪去,古寺常新,佛法常在。至此,禅境的营造才得以完成。 三、禅意的流露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清幽的禅境上更进了一步。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缤纷。诗人站在后禅院前,举目望去是曲折的竹径,禅房在葱郁的花木掩映下,半遮半掩,幽深异常。我们借用摄影中景深的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精心布局的景物。从后禅院到竹径再到禅房,景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这种层次感增添了环境的幽深和幽静美,使得禅房显得高深神秘。禅房,是佛家修行的地方。诗人想去这花木扶疏的禅房,必然要经过曲径。现实的到达很容易,但心境的弥合很困难。《四十二章经佛说》云: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我们不要忘了诗人常建曾是一个进士及第,以修


齐治平为己任的儒家学子。对于他而言,想入此不二法门曲径自然要走,难度可想而知。弯曲小径既是园林的视觉美学,又象征了修行之路的漫长,极似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同学佛之人,一方面希求从佛法中探求人生之路向,又常常因为修行之艰,智慧之浅,不能洞彻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只有克服万千艰难,才能最终证得菩提。幽处这个词一方面印证了曲径,因为径是曲的,所以不能一眼见之,非曲则不能幽。然而,幽处的安静和舒适又消解了之前曲径的艰难和迷茫,欲达幽处,必经曲径。这可以解释后世诗歌流传中,曲径取代竹径之原因。禅房花木深从表至隐可以有三种解读: 一、禅房恰好在花木茂盛之处;

二、禅房周围的花木长得茂盛,隐喻栽在里的生命丰盈充沛;

三、把花木看作世界的代名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就在世界的深处。花木一方面进一步刻画了绿树掩映中寺院的幽静之美,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探索宇宙与人生深处之真理的欣喜。

如果说诗人站在破山寺前是渐入禅境的话,那么此时在幽深的后禅院,在唱经礼佛的禅房旁,心里的禅意就自然流露出来。 四、禅心的参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从神秘幽深的禅房,转向了更具意味的自然风光: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初日挂梢,古木参天,山光使得诗人心情愉悦。诗人也觉得鸟儿在枝头心情愉悦。人心,指尘世之心。尘世之心就是儒家常说的出仕。潭影,水中的倒影,是虚像。佛家讲四大皆空,尘世的庸碌是虚幻的象征。眼前禅房、寺塔、空心亭的倒影使得这位儒家子弟瞬间顿悟:佛门即是空门,空门禅悦即是摆脱名利之心。除去这些尘世的烦恼,人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山光潭影打开了另一个不同的空间,从曲幽深处的禅房到自然的山光水色,飞鸟行人,从山之内转向山之外,空间倏忽从小到大,深深的隐秘变为明亮的光影,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山光悦鸟性写天,潭影空人心写地,天地之间,无论是鸟还是人,都喜乐空灵,去机心而守拙,这是诗人所参的话头。这一句先从远处高处找寻,最后得到的东西在心中。无论鸟还是人,有情众生都在明灭不定的无常世界;而修行者则只要内心获得宁静,如潭水般寂然不动,则智慧自然显现,勘破众生无常中的空性。潭影空人心潭影是清澈的、澄明的、平静的,故能反照如镜,使人脱去世俗纷扰,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这一联同时与首联的清晨初日互为隐喻,智慧之光照破黑暗,真理敞开,在山光下,诗人感到鸟自由自在的快乐。就如庄子知鱼之乐一样,这里鸟性和下句人心互为隐喻,是主客对立的消除,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照,同时也暗合佛法中众生一体的慈悲和智慧。人与鸟本无差别,诗人不是把鸟当作观赏的对象,所以说鸟的自由快乐即是诗人的自由快乐。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时的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 五、禅味的回响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指一切声响。此时并非都寂然无声,还有鸟叫和钟鸣,这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效果,极似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钟磬音象征佛法的声音,只有心极静方能听到。此时的诗人已经进入禅境,流露禅意,参透禅心。这钟磬音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禅味的回响,是从禅房到山水到万籁到更广阔世界的隐喻:万法归一,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也是全诗的中心。诗人领略这空门忘情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


闷的情怀。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怀,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我们透过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发现了这位儒者的真实内心和禅意精神。常建一生潦倒不得志,看破红尘,此诗顺应了他的解脱之志和求道之心。宋代书法家米芾曾手书此诗。欧阳修则说:吾尝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竟不可得,始知造意者难为工也。(尤袤《全唐诗话》)这既是世俗的认可,也是禅意的回响。在喧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建的诗句和他的禅意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2】殷[《河岳英灵集二卷》卷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3】倪其心《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4】钱翰 方建煌《禅音的回响细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化与诗学》2002年。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53004f1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