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鉴赏1

2023-12-15 13:40: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召公谏厉王弭谤》鉴赏1》,欢迎阅读!
鉴赏,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鉴赏分析



周厉王是西周末年的一个残暴君主。他酷爱财货,实行专利政策,想方设法把平民公用的土地山川据为己有。这引起了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的怨愤。他们街谈巷议,指责他是暴君。厉王不但没有引起警觉,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迫害,人民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周王朝的第二大贵族、王室重臣的召公,清醒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忧虑王朝前途,多次劝谏周厉王重视百姓,发扬先王们敬天保民的思想传统,开张视听,采纳人民意见,制定顺应历史潮流和民众要求的政令法度。然而周厉王仍不以为然,自行其是。终于,酿成了大暴动。参加暴动的有普通百姓、手工业奴隶、王宫卫士等,其势迅猛,如狂涛巨澜,不可阻挡。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民大起义。起义的人们把他赶出王宫。他仓皇渡过黄河,逃到彘。公元前828年死在那里。 《召公谏厉王弭谤》简要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过程。全文以召公的谏词为主。这个题目是后加的,倒也言简意赅,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写作的重点,都涵盖其中。这是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子,意思是召公阻止周厉王压制批评。 那么召公是怎样阻止周厉王压制舆论的呢?一是反复规劝,以国为重;二是立足于民,以民为本;三是引喻类推,正反对照;四是洞幽烛微,深入本质。 第一段,“民不堪命矣”一句话,作用有三:其一、反映了周厉王暴政为害所达到的程度;其二、反映了召公劝谏的急迫与艰难;其三、反映了召公比较了解民情重视民意。而“王怒”的结果,使人民处境雪上加霜。因此可知第二段召公的谏词为何那样语重心长,那样精心陈述,那样鞭辟入里。那简直是召公对周厉王的最后忠告。这一段在“王喜……‘乃不敢言”’的过渡之后,开始了召公的劝谏。召公的谏言可分四个层次:1.以治河为喻,说明治理人民必须使其畅所欲言;2.以前代统治者施政成功的做法为例,说明君王要广开言路;3.以土地生财为喻,说明依据人民的言论可以制定利民兴国的政策;4.以言论是思想的自然流露为由,说明堵嘴将导致众叛亲离。

第一层,第一句斩钉截铁断定周厉王采取的是堵嘴的做法。接着以堵塞河流的后果为喻,说明堵嘴的后果严重。然后从正面论述如何治理河流,以此为据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中心论点。第二层,以史为鉴详细叙述周初的君王广泛


听取人民意见,制定政策的过程和施行的顺利,给周厉王一个榜样,一种易操作的办法。第三层,通过一个比喻,把人民之口比作山川、土地,可以产出财物衣食。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样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政策,会产生贫弱与富强截然相反的结果。而人民的意见是制定富民强国政策的依据。从中可见召公深入本质的洞察力。连用三个“于是乎”,推出百姓之口不但是施政的前提,而且是检查施政好坏成败的标准。要据此标准纠正失误,推行善政。在这一层里,召公由现象到本质,由政策的制定、实施到检测,论述了人民意见的决定作用,指出它是富民强国的根本。第四层,召公看到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说明堵住嘴堵不住心,更看到口可以释放利益也可以积聚怨恨,于是连用两个反问句,以递进的方式指出堵口的悖谬和后果。

这四个层次,不仅比喻鲜明,例证确凿,富于变化,而且逻辑严谨。第一层提出论点,二、三层论证,第四层结论。从内容上看,先就周厉王的做法,从反面说明堵口的危害,在否定周厉王“障之”的基础上,提出“宣之使言”的论点,紧接着以例证说明怎样宣之使言,再以比喻说明为什么要宣之使言,最后照应第一层对堵口的否定,得出不可堵口的结论。

由此可见,召公这一谏言是他屡次劝谏无效之后所作的一次郑重详谈。召公继承了周武王姬发的敬天保民思想。周武王在《泰誓》中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西周开始表示以民为天,把民心看作天心,是中国社会历史一大进步。召公把以民为本的思想用于具体的弭谤之事,运用独特的方法进行劝谏,表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陆坚 孙秀华)摘自《高中古代作品译注评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51515ca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