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外伤性腰间盘突出的法医学鉴定》,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外伤性腰间盘突出的法医学鉴定
作者:宋欣
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9期
摘要:目的:从外伤性腰间盘突出的CT及MRI中的不同影像学表现进行法医学损伤分析认定。方法:收集56例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腰间盘突出案例,包含损伤原因、螺旋CT和MRI资料。结果:29例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不予认定,27例可以认定,其中摔跌伤39例发生率最高(69.6%),急性扭伤10例(17.9%),钝器伤5例(8.9%),其它2例(3.6%)。结论:MRI在认定外伤性腰间盘突出上较普通CT扫描更具优势,可为法医学外伤性腰间盘突出损伤检验认定提供补充。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外伤性腰间盘突出;损伤;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6-0142-01 作者简介:宋欣(1991-),男,汉族,本科,吉林中正司法鉴定所,鉴定人助理,主要从事法医临床鉴定工作。 一、案例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伤害案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18-30岁7例,31-50岁28例,51-66岁21例,平均年龄49岁。致伤原因分为摔跌伤39例,钝器伤5例,扭转伤10例,其它2例。 (二)结果
56例中27例最终判断为外伤引起腰间盘突出,鉴定意见为轻伤,29例临床诊断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不予认定。摔跌伤在案例资料中发生率69.6%最高,急性扭伤17.9%,钝器打击伤8.9%,其它3.6%。 二、讨论分析
(一)椎间盘突结构特点及外伤病因
髓核和纤维环的这些特殊结构使椎间盘具备了生物力学的两个要求,一方面是弹性,第二是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软骨板上。一般的外力作用很难引起单纯的椎间盘损伤,椎间盘抵抗旋转的能力比较差,在脊柱超出正常屈、伸和旋转范围内,超过腰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及关节突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节的承受范围时,导致纤维环和髓核的膨出或脱出。外伤摔跌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腰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和神经根受压的症状与体征。腰间盘突出可以引起股神经痛和坐骨神经放射痛,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1]。
CT间接征象有硬膜外脂肪移位变形,硬脊膜囊变形、移位等[2]。CT与MRI比较而言,在显示骨折时具有优势,而MRI能够直接显示各种韧带,MRI中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脱出)则会出现周围组织的水肿等影像表现:局部水肿表现为长T1、T2信号,急性期局部少量出血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信号,亚急性期为高信号等特征表现或有T2加权像上局部后纵韧带区的信号异常增高和结构的连续性中断等异常信号(图1、2)。根据以上MRI在外伤性椎间盘突出的特征影像表现,结合CT对退行性椎间盘突出的钙化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可以认定腰间盘突出(脱出)是否是由外伤引起[3]。 (二)外伤性腰间盘突出的鉴别及认定
退行性病变所致固有椎间盘突出与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在病生改变存在差别。退化性椎间盘突出因组织的改变和长期的变性以局部钙化为主,而外伤性椎间盘突出以水肿或局部少量出血为主。两者CT影像上表现为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凸起的软组织块影,或是椎管内硬膜外的局限性小块样凸起影这些直接征象,退行性椎间盘突出在CT上可表现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
在各种伤害案件中,法医临床鉴定经常会遇到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腰间盘突出的被鉴定人,结合CT的影像学表现很难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性质,鉴别腰椎退行性病变和外力作用所致的急性椎间盘突出应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病因、发病机制、被鉴定人受伤方式、年龄、职业特点、伤后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与判断。MRI的影像表现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MRI能够对脊髓外伤的病人准确、有效、非创伤性的做出韧带断裂、外伤性椎间盘突出(脱出)、脊髓受压、脊髓震荡和脊髓挫伤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4]。 一般来说,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多为单个椎间盘发生,绝大多数椎间盘突出属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基础上受外伤作用加重,因此在损伤程度与伤残等级鉴定时必须根据受伤过程、外力作用大小以及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程度综合分析、判断损伤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李长海,汪青春,周兵,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度与髓核突出大小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6):918-920.
[2]傅礼洪.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88-8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赵锋,杨海山,刘景鑫,等.腰间盘突出症的CT与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6,12(5):349-351.
[4]蔺彦军.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9):147-14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4f799d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