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天津桥春望》雍陶唐诗鉴赏

2022-10-19 22:17: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唐诗】《天津桥春望》雍陶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春望,全唐诗,天津,唐诗,鉴赏
【全唐诗】《天津桥春望》雍陶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天津桥春望》是创作于唐代的七言绝句,作者是雍陶。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原文】 天津桥春望

津桥春水浸红霞,(1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去金殿闭合, 宫莺衔出上阳花。(2 【注解】

1)津桥:指洛阳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建于隋炀帝时期。 2)上阳:指洛阳的上阳宫,所建唐高宗时期。 【赏析】

唐代的东都洛阳,就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备“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闻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代帝王为了放纵,经常幸临东都。唐高宗一生先后至过洛阳七次。武则天即位期间,除回去长安居住过两年外,均在这里渡过。安史之乱发动后,洛阳两遭兵火,毁坏轻微,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至了742年——756年期间(天宝年间),帝王不再走进这里,旧日的宫苑便日渐破败了。所以,洛阳城的盛衰,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国势日何如,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走进天津桥畔,亲眼目睹宫阙破败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衰,于是,诗句写出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道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貌似淡定的描绘中,蕴含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悲凉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制一幅津桥春日图,芬芳瑰丽,引人入胜;三、四句拉丁化金殿枪机、宫苑寂寥,前后衬托,对照独特。这种猛烈的对照,很自然地整体表现出来自然界的春天岁岁轻去,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下忧伤,因而“大增其恸”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的手法去,具备更猛烈的艺术效果。全诗时时贴近一个“盼”字。“金殿闭合”就是诗人“盼”中所见到,但苑内的荒芜之状,毕竟就是“盼”没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苦不堪言孤独,飞出来墙外找寻春光,从侧面烘托上阳宫里悲凉冷遇的景象。这一细节,就是诗人“盼”中所见到,因而下笔极为自然,但又坎坷地抒发了诗人难以倾诉的深邃感叹,含而不露,浓而存有韵,就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作者介绍】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唐代诗人,生卒年无考,工于词赋。少年时家境贫寒,遭遇蜀中动乱后,四处飘泊,曾作诗:“贫当多病日,张晓华少年时。”834年(小和八年)中进士,852年(小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他的诗作被当时的很多名家赞扬,但由于恃才傲物,他也受不少人的疏离。雍陶与贾岛、殷尧藩、不可、徐凝、章孝标亲近,以琴樽诗翰相互娱乐,定居在长安城中。后担任简州刺史,写出名作《题情天下桥》,一时广为流传。晚年寓居庐山养病,过着阻隔尘世的归隐生活。存有《唐志集》五卷传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恳请高度关注“小学学习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4b582a8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