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崤之战》随想》,欢迎阅读!
读《崤之战》随想
作者:聂凌燕 刘秀华
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7期
聂凌燕 刘秀华
内容摘要:《崤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是中国历史上描写战争较为精彩的名篇之一。此战影响深远,直接促使秦晋交恶,秦楚结盟共抗晋。这次战争促人深思,给人启迪。
关键词:崤之战 知彼知己 不义之战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发生的一场非常重要的伏击歼灭战,此战因发生在崤山而称之为崤之战。春秋时期,群雄并起,以强凌弱,狼烟四起,晋秦时有摩擦。晋文公即位后,两国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城濮之战,秦晋合作,打败楚国。随后又一同征讨郑国,虽然由于烛之武的舌灿莲花,无疾而终,但凭着晋文公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两国关系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再加上两国联姻,晋文公娶了秦穆公的女儿,两国关系还算“甜美”。既如此,为何又在晋文公尸骨未寒之时,秦晋就兵戎相见了呢?
当年,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他带领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并成为中原霸主;秦穆公因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国力大增,意图争霸。但秦偏于文化相对落后、自然条件差、物资匮乏的西北地区一隅,这严重限制了秦的发展。为此,秦穆公就采取东进战略,以占据文化先进、自然条件好、物产丰饶的中原之地,但晋却挡了秦的东进之路。事实上,两国在一团和谐的表象之下,一直都存在着矛盾,而且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在面对楚这个共同的、强大的敌人时,秦晋能够联合起来共进退。城濮之战后,楚虽短时无力北上争霸,但国力依旧强大,对晋构成巨大威胁。晋为对付楚依旧与秦交好,但秦穆公的野心也让秦晋关系变得很微妙。随着秦国国力的强盛,秦穆公觊觎中原霸主之位也愈加急切,秦晋矛盾表面化,同盟瞬间瓦解,但秦还能勉强保持克制。
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这表面上是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因此秦晋关系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到公元前628年,晋文公薨世,秦穆公就再也难抑其称霸中原的急切之心,趁晋国新丧,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在郑颇得信任,掌管郑之北门锁钥之便,不听蹇叔劝谏,悍然出兵于郑。秦军未到郑,得知郑已有所防备,便灭滑而还,途过崤山,遭遇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主帅被浮,这就是著名的秦晋崤之战。
《崤之战》向来与《曹刿论战》相提并论。此文具体描写了秦晋交战交恶的经过、结果,反映了当时几个大诸侯国之间的争霸、矛盾和斗争,揭示了秦穆公不听劝谏、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秦军劳师袭远、骄傲轻敌以致失败的深刻教训。对于崤之战的失败,秦穆公痛苦反省,主动承担责任,并继续信任重用败军之将,彰显了秦穆公的勇于改过和胆识智慧。而晋国君臣在晋文公新丧,新君新立之时,能够清醒理智,判断准确,当机立断,报仇雪耻,取得胜利,但又放虎归山以致后来失败。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
一.知己知彼 抓住机遇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彻底的歼灭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利用复杂地形打伏击歼灭战的经典案例。此战,对于扼制秦东出争霸中原,晋保住霸主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次战争,晋国的决策、判断、指挥等都是十分正确的。秦军东出袭郑,晋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把握秦国千里偷袭的错误决策、秦军光明正大的军事动向,做到了知彼知己、有备而战;能够适时准确地
抓住了秦国的决策失误,指挥者的自大傲骄、掉以轻心,秦军的轻视散漫、疏于防范,果断出兵,截击秦军;能够选择有利于伏击袭击的地形,配以一支一心想报仇雪耻的军队,再联合适合于山地作战的姜戎步兵配合行动,就给了秦军以出其不意的、沉重的致命打击。此战,晋国抓住了秦国政治外交的被动、作战指挥者的侥幸,军队纪律的散漫无法度,士兵的骄纵轻敌,选择最佳时机、有利地形实施伏击突袭,完胜秦军,阻遏了秦争霸中原。
这是因为晋做到了知彼知己、把握机遇、善假于物。——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崤山之战 影响深远
随着齐称霸的时代已成过去,晋在晋文公的带领下趁机崛起,成为中原霸主。这时南方的楚依旧强大,西方的秦悄然而起,晋为避免南抗楚西对秦的困局,尽管与秦时有摩擦,但一直与秦交好,此战改变了这一格局。就晋国“保霸”战略全局看,此战有得有失,失大于得。晋国虽粉碎了秦东进争霸的谋图,使秦的军事实力遭到沉重打击,但却破坏了两国的传统友谊,使两国关系从之前的睦邻友好急转直下到了与邻为壑的地步。此后两国间战争不断,致使秦转而同楚结盟,共同抗晋,并长期与晋为敌。此战,晋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的胜利,依旧是中原霸主,但晋为保霸主之位,一方面,被迫不得不在西、南两线同时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晋显现了自身实力,别国(小国)有了危机感,就寻求它途以保护本国利益,使晋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秦晋交恶,别国防范,北方边境狄人的不断骚扰抢掠,军事上就需要三线同时开战——颇有今日美国的风范,晋被迫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疲于应付,消耗了国力,加重了百姓负担,最终失去了霸主,以至于最后退出历史舞台。秦在此战惨败后,痛定思痛,放弃了东进战略,转而向西北进击,对落后野蛮的戎人下手,彻底平定了西戎,开疆拓土,为秦国的发展和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虽未参此战,却是此战的最大受益者——颇有“二战”时期美国的风采。
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联系到当今社会,再结合七十年代中美苏三国之间的纠葛,今天的中美俄之间的博弈,总让人感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三.纪律严明 谦虚敬慎
战争是人类残酷而又不可避免的大事,其胜负由多方面因素决定。民心背向、军队强悍、武器先进、指挥英明等都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但是,如果是一支没有纪律法度作保障的军队,就是再有强悍的将士、先进的武器、英明的指挥、民心的支持,军队也会像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最终会被打败。文中通过王孙满论战,说明秦军骄傲自负,纪律散漫。秦军因东出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而变得傲慢松懈,回归时,再入崤山,孟明视等傲慢自负,掉以轻心,不作防范,率军径入崤山。这正是晋国的谋略:秦军东进时先不惊动,以骄其志,待其疲惫回师,骄傲散漫之时,却于崤山险地设伏将其歼灭——骄师必败。
管理一个部门、单位也是如此。有规范严谨的法度纪律,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作为个人,严守法度,严于律己,虚心谨慎,务实干事,才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四.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崤之战正是秦晋两国军民的奋力战斗,才保证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和强大。主帅善于指挥,国君敢于决策,军队英勇善战,百姓忠君爱国……
弦高这个忠心爱国、机警灵活、敏锐重义的以贩牛为业的郑国商人,为保家卫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见到秦军,敏锐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国家会有被偷袭甚至亡国的危险,急中生智,假托君命,“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以拖延秦军行军,并“使遽告于郑”,为郑国做好
应对之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郑国趁此消除了内患,做好了秦军突袭的准备。晋的中军元帅先轸,战前与栾枝激烈论辩,力主截击秦军;战后公开与文嬴发生争执;因晋襄公释放秦囚,先轸怒,不顾君臣之礼,当面“唾”襄公,而晋襄公对先轸依然尊重礼遇,并且派人急追三人。晋正是有像先轸、栾枝等这样忠勇多谋、刚直贤能之臣,也有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知错就改的国君,才使晋在文公死后,尽管有军事困扰和外交困境,晋之君臣才仍能同心协力,不失霸业。秦之蹇叔是经验丰富的老臣,眼光高远,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考虑到秦军千里远征的弊端和预见到秦军的最后结局,不顾秦穆公的羞辱嘲骂,极力劝谏;大将孟明视等三人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认为“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而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但他对待战败而归的三位大将,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是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反思改过的贤能之君。正是有这样的君臣,秦国才能在崤之战惨败后,卧薪尝胆,发展国力,巩固后方,向西拓展,稳扎稳打,逐步强大,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家国兴旺人人有责。作为今天的我们,爱国爱家的最好显现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工作,回报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
五.不义之战 必然失败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趁晋文公还没有下葬,晋无暇顾及之时,想长途跋涉,与秦将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里应外合,偷袭郑。这样的决策是不明智的——不义之师,千里劳师去偷袭,怎能不被郑所知?秦军在得知郑已知秦军的意图并做好充分准备后,就欺负弱小,灭滑而还。晋文公新丧,是国丧期,此时发动战争,是欺人太甚,是不符合“礼”的。“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这也是晋国上下能够同仇敌忾的原因。此战,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晋军士气高涨,急想一展身手,击败秦军,雪耻报君。那么全歼秦军,俘孟明视等三将的结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作者介绍:聂凌燕,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刘秀华,潍坊职业学院讲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48dffd1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