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字是如何表述的

2023-02-23 20:09: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数字是如何表述的》,欢迎阅读!
表述,中国,古代,数字,如何
中国古代数字的表述方法

一、基数

1、整数和零数间嵌入“有”字(读作“又”,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十有五”就是十五。

2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记》 “一百五”是“一百零五”,不是今天说的“一百五十” 二、序数

古汉语序数词和基数词的明显差别,用到序数时一般是序性列举的一组基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三、分数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分母+++分子。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表达式。

2、分母++名词++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3、分母+名词++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公元元年》 “三国之一”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分子。如:然民遭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就是“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相混,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


"为政》

《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诗三百”,取其约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4、在基数词前面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又如: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 “几四十岁矣”就是“差不多四十年了” 五、虚数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虚数和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和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

1、古汉语中“三、五、七、九”及其倍数常作虚数,一般表示“多”。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九死”指多次死。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十二卷”,许多卷。

2、十百千等也常用来表示虚数,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我传》

“千虑”形容考虑得多。 六、倍数

古汉语倍数表达与现代汉语区别不大,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十”“五”后省“倍”字,在具体语境中能看出。“倍”表“一倍”。此外,古汉语中还有并举两数,以其积表数。如:三五之夜,明月斗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4529f3d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