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播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一、 选择题 (略) 二、 名词解释
1、 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是研究人
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3、 信息: (1) 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就是信息。
(2) 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
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4、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 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6、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
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
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 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9、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
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0、 效果:所谓效果,指的是人们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11、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在狭义和微观方面,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
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②在广义和宏观方面,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12、 经验学派: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
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
13、 批判学派:是指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4、 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现在也有人译成威权主义。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对
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其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15、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极权主义制
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媒介规范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也成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16、 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17、 大众:指广大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是一种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在传播学和社
会学中,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社会传统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经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社会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18、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
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它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19、 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
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表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20、 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
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21、 冷媒介:与“热媒介”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是需要动员多
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22、 电视人:“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
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由于收看的环境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23、 电子乌托邦:一种对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
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的观点。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的。
24、 把关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中,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
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传播者也就成了“把关人”。把关人又叫守门人,是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 25、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
仰三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44d5325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2.html